【GPIO】5.理解保护二极管在GPIO过电压保护中的作用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保护二极管是常见的保护元件,用于防止过电压对敏感电路的损害。本文将探讨当GPIO输入电压大于3.3V时,保护二极管如何工作,并解释为什么大部分过电压引起的电流会通过二极管流向VDD而不是流入内部电路。
1.背景
- GPIO(通用输入输出)引脚是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接口,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
- GPIO引脚通常设计有保护二极管,用于防止过电压损坏内部电路。
- 当输入电压超过GPIO的工作电压范围(例如0V到3.3V)时,保护二极管会发挥作用。
2. 保护二极管的作用
- 上方保护二极管:连接在GPIO引脚和VDD(电源电压,如3.3V)之间,阴极接VDD,阳极接GPIO引脚。
- 下方保护二极管:连接在GPIO引脚和VSS(地,0V)之间,阳极接VSS,阴极接GPIO引脚。
- 主要功能:限制GPIO引脚电压在安全范围内(VSS - 0.7V 到 VDD + 0.7V),防止过电压损坏内部电路。
3. 保护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3.1 正常工作情况
- 当GPIO输入电压在0V到3.3V之间时,两个保护二极管均不导通。
- 电流通过GPIO引脚流入内部电路,进行正常的信号处理。
3.2 输入电压大于3.3V
- 当GPIO输入电压 > VDD + 二极管正向压降(例如3.3V + 0.7V = 4.0V)时,上方保护二极管导通。
- 二极管导通后,提供一个低阻抗路径,使大部分电流流向VDD,而不是流入内部电路。
- 原因:
- 二极管的导通电阻(几欧姆到几十欧姆)远低于内部电路的输入阻抗(几千欧姆到几兆欧姆)。
- 根据欧姆定律(I=V/RI=V/R),电流会优先选择低阻抗路径流动。
注意:尽管有这样的保护,并不意味着 STM32 的引脚能直接外接大功率驱动器件,如直接驱动电机,强制驱动要么电机不转,要么导致芯片烧坏,必须要加大功率及隔离电路驱动。
3.3 输入电压小于0V
- 当GPIO输入电压 < VSS - 二极管正向压降(例如0V - 0.7V = -0.7V)时,下方保护二极管导通。
- 二极管导通后,电流从GPIO引脚流向VSS,避免内部电路受到负电压的损害。
4. ❤️ 为什么大部分电流通过二极管流向VDD? ❤️
4.1 低阻抗路径
- 导通后的二极管具有很低的阻抗(几欧姆到几十欧姆),而内部电路的输入阻抗较高(几千欧姆到几兆欧姆)。
- 电流会优先选择低阻抗路径流动,因此大部分电流通过二极管流向VDD。
4.2 内部电路的高阻抗特性
- 内部电路(如GPIO的输入缓冲器或逻辑电路)通常设计为高阻抗输入,以减少功耗和提高信号灵敏度。
- 高阻抗意味着内部电路对电流的“吸引力”较小,因此电流更倾向于流向低阻抗的保护二极管。
4.3 钳位作用
当二极管导通时,它会将GPIO引脚电压“钳位”在VDD + 0.7V左右,防止电压进一步升高。
这种钳位作用进一步限制了流入内部电路的电压和电流。
5. 实例分析
假设:
- GPIO输入电压为5V。
- VDD为3.3V。
- 二极管正向压降为0.7V。
- 二极管导通电阻为10Ω。
- 内部电路输入阻抗为10kΩ。
电流分配:
- 通过二极管的电流: I 二极管 = 10 Ω 5 V − 3.3 V = 170 m A I二极管= 10Ω5V−3.3V =170mA I二极管=10Ω5V−3.3V=170mA
- 通过内部电路的电流:
I 内部电路 = 5 V 10 k Ω = 0.5 m A i 内部电路 = 10 k Ω 5 V = 0.5 m A I内部电路=5V10kΩ=0.5mAi内部电路=10kΩ5V =0.5mA I内部电路=5V10kΩ=0.5mAi内部电路=10kΩ5V=0.5mA
结论:
- 大部分电流(170mA)通过二极管流向VDD。
- 极小部分电流(0.5mA)流入内部电路,不足以对电路造成损害。
6. 总结
保护二极管通过提供低阻抗路径,将过电压引起的电流引导到VDD或VSS,从而保护内部电路;这种设计确保了GPIO引脚在异常电压条件下仍能安全运行,避免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