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E学习笔记22-线程(thread)-线程通信、线程池
线程通信
应用场景: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假设仓库中只能存放一件产品,生产者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入仓库,消费者将仓库中产品取走消费
如果仓库中没有产品,则生产者将产品放入仓库,否则停止生产并等待,直到仓库中的产品被消费者取走为止
如果仓库中放有产品,则消费者可以将产品取走消费,否则停止消费并等待,直到仓库中再次放入产品为止
线程通信-分析
这是一个线程同步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同一个资源,并且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对于生产者,没有生产产品之前,要通知消费者等待,而生产了产品之后,又需要马上通知消费者消费
对于消费者,在消费之后,要通知生产者已经结束消费,需要生产新的产品以供消费
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仅有synchronized是不够的
synchronized可阻止并发更新同一个共享资源,实现了同步
synchronized不能用来实现不同线程之间的消息传递(通信)
java提供了几个方法解决线程之间的通信问题(均是Object类的方法,都只能在同步方法或者同步代码块中使用,否则会抛出异常III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方法名 作用
wait() 表示线程一直等待,直到其他线程通知,与sleep不同,会释放锁
wait(long timeout) 指定等待的毫秒数
notify() 唤醒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
notifyAll() 唤醒同一个对象上所有调用wait()方法的线程,优先级别高的线程优先调度
解决方式1
并发协作模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管程法
生产者:负责生产数据的模块(可能是方法,对象,线程,进程);
消费者:负责处理数据的模块(可能是方法,对象,线程,进程);
缓冲区:消费者不能直接使用生产者的数据,他们之间有个”缓冲区“
生产者将生产好的数据放入缓冲区,消费者从缓冲区拿出数据
解决方式2
并发协作模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信号灯法
方式1代码
package com.kuang.thread;
/*
线程通信
应用场景: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假设仓库中只能存放一件产品,生产者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入仓库,消费者将仓库中产品取走消费
如果仓库中没有产品,则生产者将产品放入仓库,否则停止生产并等待,直到仓库中的产品被消费者取走为止
如果仓库中放有产品,则消费者可以将产品取走消费,否则停止消费并等待,直到仓库中再次放入产品为止
线程通信-分析
这是一个线程同步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同一个资源,并且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对于生产者,没有生产产品之前,要通知消费者等待,而生产了产品之后,又需要马上通知消费者消费
对于消费者,在消费之后,要通知生产者已经结束消费,需要生产新的产品以供消费
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仅有synchronized是不够的
synchronized可阻止并发更新同一个共享资源,实现了同步
synchronized不能用来实现不同线程之间的消息传递(通信)
java提供了几个方法解决线程之间的通信问题(均是Object类的方法,都只能在同步方法或者同步代码块中使用,否则会抛出异常III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方法名 作用
wait() 表示线程一直等待,直到其他线程通知,与sleep不同,会释放锁
wait(long timeout) 指定等待的毫秒数
notify() 唤醒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
notifyAll() 唤醒同一个对象上所有调用wait()方法的线程,优先级别高的线程优先调度
解决方式1
并发协作模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管程法
生产者:负责生产数据的模块(可能是方法,对象,线程,进程);
消费者:负责处理数据的模块(可能是方法,对象,线程,进程);
缓冲区:消费者不能直接使用生产者的数据,他们之间有个”缓冲区“
生产者将生产好的数据放入缓冲区,消费者从缓冲区拿出数据
解决方式2
并发协作模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信号灯法
*/
//测试: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利用缓冲区解决:管程法
//生产者,消费者,产品,缓冲区
public class TestP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nchronizer container = new Synchronizer();//创建缓冲区
//创建生产者线程
Producers producer = new Producers(container);
//创建消费者线程
Consumer consumer = new Consumer(container);
//启动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
producer.start();
consumer.start();
}
}
//生产者
class Producers extends Thread{
Synchronizer container;//定义一个容器
public Producers(Synchronizer container){
this.container = contai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1; i < 20; i++) {
System.out.println("生产了第 " + i + " 个产品");
container.push(new Product(i));//将产品放入缓冲区
try{
Thread.sleep(1000);//模拟生产耗时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
}
//消费者
class Consumer extends Thread{
Synchronizer container;//定义一个容器
public Consumer(Synchronizer container){
this.container = contai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1; i < 20; i++) {
Product product = container.pop();//从缓冲区(仓库)取出产品
System.out.println("消费了第 " + product.id + " 个产品");
try{
Thread.sleep(3000);//模拟消费耗时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
}
//产品
class Product {
int id;//产品编号
public Product(int id){
this.id = id;
}
}
//缓冲区(商店/仓库)
class Synchronizer {
//需要一个容器大小
Product[] products = new Product[10];
//容器计数器
int count = 0;
//生产者放入产品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ush(Product product) {
//如果容器满了,就需要等待消费者消费,生产者等待
if(count == products.length) {
System.out.println("缓冲区(仓库)已满,生产者等待...");
try {
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如果没有满,我们就需要丢入产品(放入产品)
products[count] = product;
count++;
System.out.println("生产者生产放入第 " + product.id + " 个产品,当前缓冲区里有了:" + count +"个产品");
this.notifyAll();//通知消费者可以消费了
}
//消费者消费产品
public synchronized Product pop(){
//如果容器为空,消费者等待
while(count == 0){
try {
System.out.println("缓冲区为空,消费者等待...");
wait();//消费者等待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如果容器不为空,取出产品
count--;
Product product = products[count];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消费取出了第 " + product.id + " 个产品,当前缓冲区里还剩:" + count + "个产品");
//如果缓冲区(仓库)为空,没有商品了,立即通知生产者生产商品
if (count == 0) {
System.out.println("缓冲区为空,仓库没有商品了,通知生产者生产商品...");
this.notifyAll();//通知生产者可以生产了
}
return product;
}
}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经典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通过线程间的通信和同步机制(wait()
和 notify()
)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以下是代码的详细分析和实现逻辑:
代码结构
-
TestPC
类:-
主类,包含
main
方法,用于启动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 -
创建了一个缓冲区(
Synchronizer
对象),并启动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
-
-
Producers
类:-
生产者线程,负责生产产品并将其放入缓冲区。
-
通过
container.push()
方法将产品放入缓冲区。
-
-
Consumer
类:-
消费者线程,负责从缓冲区取出产品并消费。
-
通过
container.pop()
方法从缓冲区取出产品。
-
-
Product
类:-
表示产品的类,包含一个
id
属性,用于标识产品的编号。
-
-
Synchronizer
类:-
缓冲区类,用于存储产品。
-
提供了
push()
和pop()
方法,分别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操作缓冲区。 -
使用
wait()
和notify()
实现线程间的通信和同步。
-
代码逻辑
1. 生产者逻辑
-
生产者线程通过
run()
方法不断生产产品。 -
每次生产一个产品后,调用
container.push()
方法将产品放入缓冲区。 -
如果缓冲区已满,生产者会调用
wait()
进入等待状态,直到消费者消费产品后唤醒它。 -
生产者生产完产品后,会调用 notifyAll() 通知消费者可以消费了。
2. 消费者逻辑
-
消费者线程通过
run()
方法不断从缓冲区取出产品并消费。 -
每次消费一个产品时,调用
container.pop()
方法从缓冲区取出产品。 -
如果缓冲区为空,消费者会调用
wait()
进入等待状态,直到生产者生产产品后唤醒它。 -
消费者消费完产品后,如果发现缓冲区为空,会调用 notifyAll() 通知生产者可以生产了。
3. 缓冲区逻辑
-
缓冲区是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
products
),用于存储产品。 -
count
表示当前缓冲区中的产品数量。 -
push()
方法用于生产者将产品放入缓冲区。如果缓冲区已满,生产者会等待。 -
pop()
方法用于消费者从缓冲区取出产品。如果缓冲区为空,消费者会等待。 -
使用
wait()
和notifyAll() 实现线程间的通信和同步。
代码执行流程
-
生产者生产产品:
-
生产者生产产品并调用
push()
方法将产品放入缓冲区。 -
如果缓冲区已满,生产者会进入等待状态。
-
-
消费者消费产品:
-
消费者调用
pop()
方法从缓冲区取出产品。 -
如果缓冲区为空,消费者会进入等待状态。
-
-
线程通信:
-
当生产者放入产品后,会调用 notifyAll() 唤醒等待的消费者。
-
当消费者取出产品后,如果发现缓冲区为空,会调用 notifyAll() 唤醒等待的生产者。
-
关键点
-
线程同步:
-
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确保对缓冲区的操作是线程安全的。 -
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
wait()
和notifyAll() 实现线程间的通信。
-
-
缓冲区的作用:
-
缓冲区作为共享资源,协调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操作。
-
生产者将产品放入缓冲区,消费者从缓冲区取出产品。
-
-
线程通信:
-
当缓冲区满时,生产者会等待,直到消费者消费产品后唤醒它。
-
当缓冲区为空时,消费者会等待,直到生产者生产产品后唤醒它。
-
-
改进点:
-
在消费者消费完产品后,如果发现缓冲区为空,会立即通知生产者生产商品,确保缓冲区不会长时间处于空的状态。
-
方式2代码
package com.kuang.thread;
//测试生产者消费者问题2:信号灯法,标志位解决
//并发协作模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信号灯法
public class TestPC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V tv = new TV();
new Player(tv).start();
new Watcher(tv).start();
}
}
//生产者--》演员
class Player extends Thread{
TV tv;
public Player(TV tv){
this.tv = tv;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20; i++) {
if (i%2==0){
this.tv.play("快乐大本营");
}else {
this.tv.play("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
}
}
}
//消费者--》观众
class Watcher extends Thread{
TV tv;
public Watcher(TV tv){
this.tv = tv;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20; i++) {
tv.watch();
}
}
}
//产品--》节目
class TV{
//演员表演,观众等待
//观众观看,演员等待
String voice;//表演的节目
boolean flag = true;//定义标志词flag
//表演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lay(String voice){
if (!flag){//如果flag为假
try {
this.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System.out.println("演员表演了:" + voice);
//通知观众观看
this.notifyAll();//通知唤醒
this.voice = voice;
this.flag = !this.flag;
}
//观看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watch(){
if (flag) {
try{
this.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System.out.println("观众观看了:" + voice);
//通知演员表演
this.notifyAll();
this.flag = !this.flag;
}
}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使用了“信号灯法”(也称为标志位法)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同步。代码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共享的标志位(flag
)来控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执行顺序,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替执行。
代码结构分析
-
TestPC2
类:-
这是程序的入口类,包含
main
方法。 -
在
main
方法中,创建了一个TV
对象(共享资源),并启动了一个生产者线程(Player
)和一个消费者线程(Watcher
)。
-
-
Player
类:-
这是生产者线程类,继承自
Thread
。 -
在
run
方法中,生产者会循环 20 次,交替生产两种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
生产者通过调用
TV
对象的play
方法来生产节目。
-
-
Watcher
类:-
这是消费者线程类,继承自
Thread
。 -
在
run
方法中,消费者会循环 20 次,调用TV
对象的watch
方法来消费节目。
-
-
TV
类:-
这是共享资源类,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的数据和方法。
-
voice
字段表示当前播放的节目。 -
flag
字段是一个标志位,用于控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执行顺序。 -
play
方法和watch
方法都是同步方法(synchronized
),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这些方法。
-
代码执行流程
-
生产者(
Player
)执行流程:-
生产者调用
play
方法时,首先检查flag
是否为false
。如果flag
为false
,表示消费者正在消费,生产者需要等待(调用wait
方法)。 -
如果
flag
为true
,生产者可以执行生产操作,输出节目名称,并调用notifyAll
方法唤醒等待的消费者线程。 -
生产完成后,生产者将
flag
设置为false
,表示消费者可以开始消费。
-
-
消费者(
Watcher
)执行流程:-
消费者调用
watch
方法时,首先检查flag
是否为true
。如果flag
为true
,表示生产者正在生产,消费者需要等待(调用wait
方法)。 -
如果
flag
为false
,消费者可以执行消费操作,输出当前播放的节目名称,并调用notifyAll
方法唤醒等待的生产者线程。 -
消费完成后,消费者将
flag
设置为true
,表示生产者可以开始生产。
-
关键点
-
synchronized
关键字:确保play
和watch
方法是线程安全的,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这些方法。 -
wait
和notifyAll
方法:用于线程间的通信和同步。wait
方法使当前线程进入等待状态,直到其他线程调用notifyAll
方法唤醒它。 -
flag
标志位:用于控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执行顺序。flag
为true
时,生产者可以生产;flag
为false
时,消费者可以消费。
总结
这段代码通过使用 synchronized
、wait
和 notifyAll
方法,以及一个标志位 flag
,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替执行,确保生产者生产一个节目后,消费者才能消费,反之亦然。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线程环境下的同步问题。
线程池
使用线程池
背景:经常创建和销毁、使用量特别大的资源,比如并发情况下的线程,对性能影响很大。
思路:提前创建好多个线程,放入线程池中,使用时直接获取,使用完放回池中。
可以避免频繁创建销毁、使用时直接获取,使用完放回池中。可以避免频繁创建销毁、实现重复利用。类似生活中的公共交通工具。
好处:
提高响应速度(减少了创建新线程的时间)
降低资源消耗(重复利用线程池中线程,不需要每次都创建)
便于线程管理(...)
corePoolSize:核心池的大小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
keepAliveTime:线程没有任务时最多保持多长时间后会终止
JDK 5.0起提供了线程池相关API:ExecutorService和Executors
ExecutorService:真正的线程池接口。常见子类ThreadPoolExecutor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执行任务/命令,没有返回值,一般用来执行Runnable
<T>Future<T>submit(Callable<T>task):执行任务,有返回值,一般又来执行Callable
void shutdown():关闭连接池
Executors:工具类、线程池的工厂类,用于创建并返回不同类型的线程池
练习代码:
package com.kuang.thread;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
线程池
使用线程池
背景:经常创建和销毁、使用量特别大的资源,比如并发情况下的线程,对性能影响很大。
思路:提前创建好多个线程,放入线程池中,使用时直接获取,使用完放回池中。
可以避免频繁创建销毁、使用时直接获取,使用完放回池中。可以避免频繁创建销毁、实现重复利用。类似生活中的公共交通工具。
好处:
提高响应速度(减少了创建新线程的时间)
降低资源消耗(重复利用线程池中线程,不需要每次都创建)
便于线程管理(...)
corePoolSize:核心池的大小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
keepAliveTime:线程没有任务时最多保持多长时间后会终止
JDK 5.0起提供了线程池相关API:ExecutorService和Executors
ExecutorService:真正的线程池接口。常见子类ThreadPoolExecutor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执行任务/命令,没有返回值,一般用来执行Runnable
<T>Future<T>submit(Callable<T>task):执行任务,有返回值,一般又来执行Callable
void shutdown():关闭连接池
Executors:工具类、线程池的工厂类,用于创建并返回不同类型的线程池
*/
//测试线程池
public class TestPoo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1.创建服务,创建线程池
//newFixedThreadPool 参数为:线程池大小
ExecutorService 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创建线程池
//执行线程
service.execute(new MyThread());
service.execute(new MyThread());
service.execute(new MyThread());
service.execute(new MyThread());
//关闭连接
service.shutdownNow();
}
}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这段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 Java 的线程池(ExecutorService
)来管理和执行多线程任务。线程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多个线程的机制,它可以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从而提高程序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代码结构分析
-
TestPool
类:-
这是程序的入口类,包含
main
方法。 -
在
main
方法中,创建了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并使用线程池执行多个任务。
-
-
MyThread
类:-
这是一个实现了
Runnable
接口的类,表示一个可以被线程执行的任务。 -
在
run
方法中,任务简单地输出当前线程的名称。
-
代码执行流程
-
创建线程池:
-
使用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为 10 的线程池。这意味着线程池中最多可以同时运行 10 个线程。 -
ExecutorService
是线程池的接口,Executors
是一个工具类,提供了创建不同类型线程池的静态方法。
-
-
提交任务:
-
使用
service.execute(new MyThread())
方法向线程池提交任务。execute
方法接受一个Runnable
对象,并将其放入线程池中等待执行。 -
代码中提交了 4 个
MyThread
任务。
-
-
任务执行:
-
线程池中的线程会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每个任务的
run
方法会被调用,输出当前线程的名称。 -
由于线程池的大小是 10,而任务只有 4 个,因此这些任务会被线程池中的线程立即执行。
-
-
关闭线程池:
-
使用
service.shutdownNow()
方法关闭线程池。shutdownNow
会尝试停止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并返回等待执行的任务列表。 -
关闭线程池后,不能再向线程池提交新的任务。
-
关键点
-
线程池的优势:
-
提高响应速度:线程池中的线程是预先创建好的,任务提交后可以直接执行,减少了创建线程的时间。
-
降低资源消耗:线程池中的线程可以重复利用,避免了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
-
便于线程管理:线程池提供了对线程的统一管理,可以控制线程的数量、生命周期等。
-
-
ExecutorService
接口:-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执行一个没有返回值的任务。 -
submit(Callable<T> task)
:执行一个有返回值的任务,返回一个Future
对象。 -
shutdown()
:平缓关闭线程池,等待所有任务执行完毕。 -
shutdownNow()
:立即关闭线程池,尝试停止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
-
-
Executors
工具类:-
提供了创建不同类型线程池的静态方法,如
newFixedThreadPool
、newCachedThreadPool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等。
-
总结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 Java 的线程池来管理和执行多线程任务。通过使用线程池,可以有效地管理线程资源,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从而提高程序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线程池是多线程编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特别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短期任务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