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的工作原理
每个磁盘的表面都有高速扫过的记录磁头。
每个磁盘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微小的磁化金属粒。
数据以一种肉眼无法分辨的形式存在。很多组微小颗粒形成的磁化图案记录形成了数据。每一组,又称之为比特(bit)。
所有微粒都按照自身的磁性排列,形成两种状态之一,对应0或者1。
将比特信息通过电磁铁转换成电流,数据就能被读写到硬盘上。
这块磁铁会产生一个强大磁场,足以改变金属微粒的磁性。
当信息写入磁盘,驱动使用磁读取器将其还原成有意义的形式。
类似于留声机针将唱片纹路转化成音乐。
由于每一比特必须写在磁盘的实体表面上,所以我们总在寻求方法增加磁盘磁录密度。或者说是增加每平方厘米能塞下的比特数。
在过去的数十年,电脑储存容量及性能的大幅度增长遵循着一种模式,称为"摩尔定律"。
这一定律于1975年预测信息密度每两年会增长一倍。
但是若每平方厘米超过15.5千兆,继续缩小磁性颗粒,或者将它们塞得更紧,则会导致"超顺磁效应"。
即当磁粒体积过小,它的磁性很容易受到热能干扰。导致比特的朝向发生混乱,从而引起数据丢失。
参考资料:几分钟带你了解机械硬盘的工作原理(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