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软件工程 课后题 acmakb 总结

让你一口气复习个爽!
具体的应用题参考

软件工程学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软件危机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

软件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软件本身的特点及开发方法

软件工程的三要素是方法、工具和过程

与计算机硬件相比,计算机软件有哪些特点?
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具体的物理实体,因而它具有抽象性。
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造过程。要提高软件的质量,必须在软件开发方面下功夫。
3)在软件的运行和使用期间,不会出现硬件中所出现的机械磨损和老化问题。
4)计算机的开发与运行常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制约,它对计算机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5)软件的开发至今尚未完全摆脱人工的开发方式。
6)软件本身是复杂的。
7)软件成本相当昂贵。
8)相当多的软件工作涉及社会因素。许多软件的开发和运行涉及机构、体制及管理方式等问题,它们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

请简述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
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5.软件工程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请简述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
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软件开发技术。主要研究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
·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主要研究软件工程经济学和软件管理学。

请简述软件工程的目标
·达到要求的软件功能。
·取得较好的软件性能。
·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
·付出较低的开发成本。
·需要较低的维护费用。
·能按时完成开发工作,及时交付使用。

通常有哪几种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
面向数据结构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
形式化方法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软件工程工具
Turbo Pascal 、Dev C++
Code blocks Visual Studio
Rubymine Webstorm
PHPstorm PyCharm
IDEA Eclipse

增量模型本质上是一种非整体开发模型

软件过程是软件开发活动的集合

包含风险分析的软件工程模型是螺旋模型

软件工程中描述生命周期的瀑布模型一般包括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
和维护等几个阶段。

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一般都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一
般认为可能占用人员最多的阶段是编码阶段

螺旋模型综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并增加了风险分析。

如何理解软件生命周期的内在特征?
1)描述了主要的开发阶段。
2)定义了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活动。
3)规范了每个阶段的输人和输出。
4)提供了一个框架,把必要的活动映射到这个框架中。

请对比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
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都是软件开发领域中常用的开发方法论。它们在项目管理、开发过程和交付时间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下面是对这些模型的对比: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的开发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前一阶段的输出作为后一阶段的输入。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稳定且不易改变的项目。它强调阶段之间的严格顺序和文档化,但缺点是项目进度不可逆转,难以适应需求变更和反馈。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ing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注重快速创建原型来验证和演示软件的功能和用户界面。它通过迭代的方式,快速构建一个简单的原型,以便用户提供反馈和意见。原型可以是粗糙的、非最终版的,但足以展示核心功能。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创新性较强的项目。优点是可以更快地获取用户反馈,但缺点是可能导致项目范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的频繁变更。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划分为若干个增量阶段,每个增量都包含部分功能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每个增量都可以独立交付给用户,并逐步完善。这种模型适用于大型项目,可以提前交付部分功能给用户,减少风险和提高用户满意度。优点是可以快速交付部分功能,缺点是可能需要额外的集成工作和管理成本。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的风险驱动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的特点。它通过在每个迭代中进行需求分析、风险评估和原型开发,逐渐迭代开发出软件系统。每个迭代都以用户评审和风险分析为基础,决定下一步的开发方向。这种模型适用于大型、复杂和风险较高的项目。优点是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风险,但缺点是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管理风险和迭代。
​ 总结而言,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的项目,快速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项目,增量模型适用于大型项目和逐步交付的需求,螺旋模型适用于复杂和风险较高的项目。选择适合的模型取决于项目的需求、规模和风险程度。

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中核心工作流程包含哪些?
​其中核心工作流程是在整个项目中与主要关注领域相关的活动的集合。在每个迭代的软件生命周期中,核心工作流程有业务建模、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理和环境属于核心支持工作流程,它们为核心工作流程的实施提供支持。

当需求不能一次搞清楚,且系统需求比较复杂时,选用哪种开发模型比较适合?
​当需求不能一次性搞清楚且系统需求比较复杂时,螺旋模型是比较适合的开发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的风险驱动模型,它允许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多次迭代来逐步完善和调整需求。在每个迭代中,通过风险评估和原型开发,可以获取用户的反馈和意见,以便调整和完善系统需求。

敏捷过程的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它对传统方法的“反叛”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个体与交互高于过程和工具
(2)可运行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
(3)与客户协作高于合同(契约)谈判
(4)对变更及时响应高于遵循计划
比传统方法,敏捷过程的"反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的灵活性:敏捷过程接受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并通过迭代开发和持续交付来适应需求的变化。传统方法通常更加强调在项目开始之前完整和详尽地定义需求,并更难应对变化。
团队合作和自组织:敏捷过程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倡导自组织的团队结构。传统方法通常更加注重层级管理和指令式的控制。
迭代和增量开发:敏捷过程通过迭代和增量的方式开展开发,快速交付可工作的软件。传统方法通常采用瀑布模型,更强调阶段性的交付。
客户参与和反馈:敏捷过程鼓励客户的积极参与和持续反馈,以确保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传统方法通常更加依赖于合同和规范的约定。

什么是软件过程?它与软件工程方法学有何关系?
​ 软件的诞生和生命周期是一个过程,称为软件过程。软件过程是为了开发出软件产品,或者是为了完成软件工程项目而需要完成的有关软件工程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又可以分为一系列的工程任务。任何一个软件开发组织,都可以规定自己的软件过程,所有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软件过程。
​软件工程方法学是指在软件开发中使用的一系列原则、技术和工具的集合,旨在实现高质量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方法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方法来指导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和活动。
​ 软件过程和软件工程方法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软件过程提供了一种组织开发活动的框架和指导,它描述了开发过程中需要执行的特定任务和活动。而软件工程方法学则为软件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则、技术和最佳实践,以帮助开发团队更有效地执行这些任务和活动。
​ 软件工程方法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选择、设计和实施适合特定项目的软件过程。它可以提供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的指导,帮助开发团队制定合适的开发计划、要求管理、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策略等。

某大型企业计划开发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涉及销售、供应、财务、生
产和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的信息管理。该企业的想法是按部门优先级别逐个实现,边应用边开发。对此,需要一种比较合适的过程模型。请对这个过程模型做出符合应用需要的选择,并说明选择理由。
适合选择增量模型作为过程模型。
增量模型是一种迭代的开发模型,它将系统分成多个增量或阶段进行开发,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工作的部分系统。在每个增量中,可以逐步添加新的功能和模块,实现不同部门的信息管理。
选择增量模型的理由如下:
逐步交付:增量模型允许逐步交付部分系统,这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非常有价值。每个增量的交付可以带来实际的业务收益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减少整个项目的风险。
部门优先级别:增量模型允许按照部门的优先级别逐个实现功能。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优先级,可以先实现最关键的销售部门功能,然后逐渐扩展到供应、财务、生产和人力资源等部门。
用户反馈和参与:增量模型鼓励用户的参与和反馈。通过逐步交付和演化的过程,可以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以便在后续增量中进行调整和改进。这有助于确保系统最终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风险管理:增量模型可以更好地管理风险。通过逐步开发和交付,可以及时识别和解决问题,降低整个项目的风险。同时,每个增量的开发都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可控性和成功性。
​ 综合来说,增量模型可以满足大型企业按部门优先级别逐个实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它提供了逐步交付、用户参与、风险管理等优势,能够有效地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功能性。

软件过程模型分析与适应场景

需求分析分为需求获取、分析建模、需求描述和需求验证4步。

​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对问题的识别、分析与综合、编写需求分析文档,以及需求验证和确认。

需求规格说明书在软件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可以作为软件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非功能需求是从各个角度对系统的约束和限制,反映了应用对软件系统质量和特性的额外要求

在需求分析之前有必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求分析是一个过程,它应该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而不是仅仅属于软
件生命周期早期的一项工作。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可行性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战略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计划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风险可行性等。
​ 战略可行性研究主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项目是否可行,例如,提出的系统对组织目标具有怎样的贡献;新系统对目前的部门和组织结构有何影响;系统将以何种方式影响人力水平和现存雇员的技术;它对组织整个人员开发策略有何影响等。
​ 操作可行性研究主要考虑系统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是否系统一旦安装后,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运行系统;用户对新系统具有抵触情绪是否导致使操作不可行;人员的可行性等问题。
计划可行性研究主要估计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并评估项目的时间是否足够。
技术可行性研究主要考虑项目使用技术的成熟程度;与竞争者的技术相比,所采用技术的优势及缺陷;技术转换成本;技术发展趋势及所采用技术的发展前景;技术选择的制约条件等。
社会可行性研究主要考虑项目是否满足所有项目涉及者的利益;是否满足法律或合同的要求等。
市场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市场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说明本产品处于市场的什么发展阶段;本产品和同类产品的价格分析;统计当前市场的总额及竞争对手所占的份额,分析本产品能占多少份额;产品消费群体特征、消费方式及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状况;分析竞争对手在研发、销售、资金和品牌等方面的实力;分析自己的实力等。
​ 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把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要的成本与得到的效益进行比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 风险可行性研究主要是考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以及每种风险因素可能出现的概率和出险后造成的影响程度。

如何理解需求分析的作用和重要性。
作用:
明确系统的目标
分析研究现行系统
设计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获得并比较可行的方案
重要性:
确定系统的运行环境要求
确定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
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

常用的需求获取的方法有哪些?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获取需求的方法有多种,如问卷调查、访谈、实地操作和建立原型等。
下面是常用的需求获取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问卷调查:
优点:问卷调查可以收集大量数据,适用于获取广泛的意见和观点。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大量用户,并提供定量数据进行分析。
缺点:问卷调查可能面临回答者主观偏见、回应率低和信息不够详细的问题。它也无法捕捉到用户在使用软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情感。
访谈:
优点:访谈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期望和挑战。它提供了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可以追问和澄清问题,收集详细的信息。
缺点:访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特别是如果用户数量众多。此外,访谈结果可能受到访谈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实地操作:
优点:通过观察用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软件,可以发现用户的行为、需求和痛点。实地操作可以提供直接的用户反馈和洞察。
缺点:实地操作可能受到环境限制和时间约束,无法完全模拟用户的真实场景。此外,观察者可能会对用户行为进行解释或偏见。
建立原型:
优点:通过构建原型,可以让用户直接参与软件的设计和功能验证。它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产品演示,可以快速迭代和改进。
缺点:建立原型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此外,原型可能无法完全模拟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功能,用户可能会对其有误解。

结构化分析模型的核心为数据字典,它是描述软件使用和产生的所有数据对象。围绕着这个核心有3种不同的图:
“数据流图”指出当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移动时怎样被变换,并描绘变换数据流的功能和子功能,用于功能建模;
“实体-关系图”(E-R图)描绘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于数据建模;
“状态转换图”指明了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系统行为,用于行为建模。

功能建模(数据流图):

​ 数据流图(简称DFD图)就是采用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和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表示符号: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变化,数据加工

数据建模(ER图):
​ 实体-关系图(简称E-R图)可以明确描述待开发系统的概念结构数据模型。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通常要先构造出各部分的E-R图,然后将各分E-R图集合成总的E-R图,并对E-R图进行优化,以得到整个系统的概念结构模型

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
状态转换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对内部或外部事件响应的行为模型。它描述系统状态和事件,事件引发系统在状态间的转换,而不是描述系统中数据的流动。这种模型尤其适合用来描述实时系统,因为这类系统多是由外部环境的激励而驱的。
使用状态转换图具有以下优点:
·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被直观地捕捉到。
·由于状态转换图的单纯性,能够机械地分析许多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建立分析工具。
·状态转换图能够很方便地对应状态转换表等其他描述工具。

信息建模方法是从数据的角度来建立信息模型的,最常用的描述信息模型的方法是
E-R图。

图形工具的使用是为了更清晰地表示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 在一张状态图中可以有多个初态和多个终态。初态表示系统或对象的起始状态,而终态表示系统或对象的结束状态。状态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初态和终态,取决于系统的需求和行为规范。

数据流图是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的常用图形工具,其基本图形符号是加工、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

结构化分析法的主要描述手段有DFD图、数据词典、加工说明

在E-R图中,包含以下基本成分实体、属性、关系

如何理解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其中数据作为独立实体转换,数据建模定义了数据的属性和关系,操作数据的处理建模表明当数据在系统流动时处理如何转换数据。

请简述数据流图的作用。
​ 数据流图(简称DFD图)就是采用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和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请简述数据字典的作用。
数据字典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定义在分析模型中出现的数据对象及控制信息的特性,给出它们的准确定义,包括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项、数据加工,以及数据源点、数据汇点。数据字典的作用是提供对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元素的定义、属性、类型和关系的集中管理和描述,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源和参考资料。

请简述E-R图的作用。
​ 实体-关系图(简称E-R图)图)可以明确描述待开发系统的概念结构数据模型。E-R图以实体、关系和属性3个基本概念概括数据的基本结构。E-R图的作用是帮助分析人员理解和描述系统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它在概念建模、数据库设计、可视化和沟通以及数据查询和分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建立共享的理解和设计基础。

请简述状态图的作用。
​ 状态转换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对内部或外部事件响应的行为模型。它描述系统状态和事件,事件引发系统在状态间的转换,而不是描述系统中数据的流动。这种模型尤其适合用来描述实时系统。
·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被直观地捕捉到。
·由于状态转换图的单纯性,能够机械地分析许多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建立分析工具。
·状态转换图能够很方便地对应状态转换表等其他描述工具。

几个结构化分析的例题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是一种标准的表示,是一种方法。

类图是对系统的静态结构进行描述,而不是动态结构

类是对象的模板,而对象是类的实例

顺序图用于描述对象是如何交互的,并且将重点放在消息序列上。

继承性是父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结构和消息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允许用更为明确、易懂的方式去建立通用软
件,多态性和继承性相结合使软件具有更广泛的重用性和可扩充性。

对象封装和类封装是相同的概念,用于将数据和相关操作封装在一个单元中

用例之间有扩展、使用和组合等几种关系。

活动图用于显示动作及其结果,着重描述操作实现中所完成的工作,以及用例实例或类中的活动。

UML语言支持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并与具体的开发过程相关。

部署图用于描述系统硬件的物理拓扑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上执行的软件。

面向对象技术中,对象是类的实例。对象有3种成分:标识、属性和方法(或操作)。

封装是把对象的属性和操作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对象,其内部信息对外界是隐藏的,外界只能通过有限的接口与对象发生联系。

面向对象的主要特征除了对象唯一性、封装和继承外,还有多态性

关联是建立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面向对象软件技术的许多强有力的功能和突出的优点,都来源于把类组织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父亲,下层可以有子类,这种层次结构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继承性,一个类获得其父亲的全部描述(数据和操作)。

所有的对象可以成为各种对象类,每个对象类都定义了一组类型

通过执行对象的操作可以改变对象的属性,但它必须通过消息的传递

UML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基于对象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用例图是从用户使用系统的角度描述系统功能的图形表达方法

顺序图描述了一组交互对象间的动态协作关系,它表示完成某项行为的对象和这
些对象之间传递消息的时间顺序。

请简述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系统思维方式,采用基于对象的概念建立模型,模拟客观世界分析、设计和实现软件的办法。通过面向对象的理念使计算机软件系统能与现实世界中的系统一一对应。

与面向结构化开发过程相比,为什么面向对象能更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符合人类的思考习惯
稳定性好
可复用性好
可维护性好

什么是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面向对象技术(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和设计范式,它以对象为基本构建单元,通过将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封装在一起来组织和管理复杂系统的开发。
面向对象技术的特点包括:
封装性(Encapsulation):封装是将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封装在一个对象中,隐藏对象内部的实现细节,只暴露特定的接口供外部使用。这种封装性能够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并支持模块化开发。
继承性(Inheritance):继承是指通过建立类之间的父子关系,从已有的类(父类)派生出新的类(子类)。子类可以继承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可以扩展或修改它们。继承能够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支持多态性的实现。
多态性(Polymorphism):多态是指不同类型的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不同的响应。通过多态性,可以在不考虑对象具体类型的情况下,以统一的方式调用对象的方法,从而增加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
抽象性(Abstraction):抽象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抽象为对象,只关注对象的属性和行为,而忽略对象的具体实现细节。通过抽象,可以建立对象的模型和层次结构,使系统的设计更加清晰和可理解。
消息传递(Message Passing):面向对象技术通过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来实现对象之间的通信和交互。对象通过发送消息来请求其他对象执行特定的操作,接收消息的对象根据自己的类型和状态来做出相应的响应。
​ 这些特点使得面向对象技术适用于构建复杂的软件系统。它能够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使系统更容易理解和修改。面向对象技术也有助于团队的协作开发,因为对象的封装性和接口定义可以使不同的开发人员独立地工作在系统的不同部分上。

什么是类?类与传统的数据类型有什么关系?
类是具有相似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的实体的集合。类的概念来自于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在这一程中,人们主要使用两种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在归纳的过程中,人们从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中把共同的特征抽取出来,形成一个一般的概念,这就是“归类”;在演绎的过程中人们又把同类的事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分成不同的小类,这就是“分类”;对于一个具体的类,它有许多具体的个体,把这些个体称为“对象”。类的内部状态是指类集合中对象的共同状态;类的运动规律是指类集合中对象的共同运动规律。

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相比,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有哪些优点?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的优势
1)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通常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时,不仅会考虑到事物会哪些属性,还会考虑到事物能完成哪些操作,也就是说静态的属性及动态的动作特征都是组成事物的一部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物。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事物的属性和操作组成一个整体,以对象为核心,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
2)稳定性好。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基于功能分析和功能分解。当软件功能发生变化时,很容易引起软件结构的改变。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则是基于对象的概念,用对象来表示与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实体,以对象之间的联系来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当目标系统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只要实体及实体之间的关系不发生变化,就不会引起软件系统结构的变化,而只需要对部分对象进行局部修改,就可以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充。因此,基于对象的软件系统稳定性比较好。
3)可复用性好。面向对象技术采用了继承和多态的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从父类派生出子类,一方面复用了父类中定义的数据结构和代码,另一方面提高了代码的可扩展性。
4)可维护性好。由于利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软件系统稳定性好,可复用性好,而且采用了封装和信息隐藏机制,易于对局部软件进行调整,所以系统的可维护性比较好。

UML的作用和优点有哪些?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可以用来描述、可视化、构造和文档化软件密集型系统的各种构件。
UML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统一标准。UML融合了当前一些流行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主要概念和技术,是一种面向对象的、标准化的、统一的建模语言。UML提供了标准的、面向对象的、模型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并已经成为OM C的标准。面向对象
·可视化,表达能力强大。UML是一种图形化语言,系统的逻辑模型或实现模型都能用相应的图形清晰地表示,每一个图形表示符号后面都有良好定义的语义。UML可以处理与软件的说明和文档有关的问题。UML提供了语言的扩展机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定义自己的构造型、标记值和约束等,它的强大表达能力使它可以用于各种复杂类型的软件系统的建模。
·独立于过程。UML是系统建模语言,独立于开发过程。
·容易掌握使用。UML概念明确,建模表示法简洁明了,图形结构清晰,容易掌握使用。学习UML应着重学习3方面的主要内容:UML的基本模型元素,把这些模型元素组织在一起的规则,UML语言中的公共机制。
·与编程语言的关系。用Java、C++等编程语言可以实现一个系统。支持UML的一些CASE工具(如Rose)可以根据UML所建立的系统模型自动产生Java、C++等代码框架,并且支持这些程序的测试及配置管理等环节的工作。

如何着手从自然语言描述的用户需求中画出用例图?
理解用户需求: 仔细阅读和理解自然语言描述的用户需求。确保对需求的含义和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以便正确地转化为用例图中的用例和参与者。
识别参与者(Actors): 根据用户需求确定参与者,即与系统交互的外部实体。参与者可以是人、其他系统或外部组织。将每个参与者命名,并确定其与系统的关系。
识别用例(Use Cases): 从用户需求中识别出主要的功能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用例。用例描述了系统对参与者的响应,表示系统的一项功能或服务。将每个用例命名,并确保用例是可测量和独立的。
建立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 根据用户需求和用例之间的交互关系,绘制用例图中的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使用关联关系(Association)将参与者和用例连接起来,并使用适当的关系符号表示交互类型,如包含(Include)、扩展(Extend)等。
添加用例的关联关系: 根据用户需求中的流程和条件,确定用例之间的关联关系。使用关联关系(Association)或包含关系(Include)表示用例之间的关系。
完善用例图: 完善用例图,包括添加用例的描述和优先级,标注参与者和用例的属性,以及添加适当的扩展点等。
验证用例图: 确保用例图准确地反映了用户需求,并与利益相关者进行验证和确认。根据反馈和交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用例脚本有何作用?
明确用例行为: 用例脚本提供了对用例行为的明确描述。它详细说明了用例的步骤、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异常情况。通过编写用例脚本,可以确保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对于用例的期望行为有清晰的共识。
指导开发: 用例脚本可以作为开发人员的参考,帮助他们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用户行为。开发人员可以根据用例脚本来编写代码,确保实现的功能与用例需求一致。
指导测试: 用例脚本是测试人员进行测试的重要依据。测试人员可以根据用例脚本来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并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用例脚本也有助于测试人员全面覆盖用例的各种情况和路径。
支持自动化测试: 用例脚本可以用于自动化测试的开发和执行。测试人员可以将用例脚本转化为自动化脚本,通过自动化工具和框架执行测试。这样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减少人工测试的工作量,并实现反复执行的测试用例。
需求追踪和变更管理: 用例脚本可以与需求进行关联,帮助跟踪系统需求的实现情况。如果需求发生变更,可以根据用例脚本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确保用例与需求保持一致。

类间的外部关系有几种类型?每种关系表达什么语义?
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有关联、依赖、泛化和实现等。
​ 关联(Association):表达模型元素间的一种语义关系,是对具有共同的结构特性、行为特性、关系和语义的链的描述。UML中使用一条直线表示关联关系,直线两端上的数字表示重数。关联类是一种充当关联关系的类,和类一样具有自己的属性和操作。关联类使用虚线连接自己和关联符号。关联类依赖于连接类,没有连接类时,关联类不能单独存在。
​ 依赖关系(Dependency): 依赖关系表示一个类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另一个类的协助或信息。它是一种临时性的关系,表示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依赖关系通常在一个类的方法中作为参数类型、局部变量类型或方法返回类型出现
​ 泛化关系:描述类的一般-特殊关系,特殊描述之间的一种分类学关系。
​ 实现关系:将一个模型连接到另一个模型,通常情况下,后者是行为的规约(如接口),前者要求必须至少支持后者的所有操作。如果前者是类,后者是接口,则该类是后者的实现。
​ 实现与泛化很相似,区别是泛化是针对同层级元素之间的连接,而实现是针对不同语义层上的元素的连接。例如,子类与父类关系是泛化,类与接口关系是实现。

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通常包括的内容为:它使用数据结构(对象模型),执行操作(动态模型),并且完成数据值的变化(功能模型)。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面向对象分析应得到的模型包含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对象模型为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提供基础,这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如下。
1)动态模型描述了类实例的生命周期或运行周期。
2)动态模型的状态转换驱使行为发生,这些行为在数据流图中被映射成处理,在用例图中被映射成用例,它们同时与类图中的服务相对应。
3)功能模型中的用例对应于复杂对象提供的服务,简单的用例对应于更基本的对象提供的服务;有时一个用例对应多个服务,有时一个服务对应多个用例。
4)功能模型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往往是对象模型中对象的属性值,也可能是整个对象;数据流图中的数据存储,以及数据的源点/终点,通常是对象模型中的对象。
5)功能模型中的用例可能产生动态模型中的事件。
6)对象模型描述了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源点/终点的结构。面向对象的分析就是用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描述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一句话总结:
对象模型处理类和类间的关系,
动态模型体现动态变化(一般用图展示),
功能模型即数据流图中数据之家的依赖关系及其数据处理功能。

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建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开发的系统。

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中,建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都是重要的任务。静态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动态模型主要用于描述对象的行为和交互。

面向对象分析阶段建立的3个模型包括功能模型、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
功能模型描述系统的功能和处理流程,
对象模型描述系统中的对象及其属性和关系,
动态模型描述对象的行为和交互。

对象模型的描述工具主要有类图和对象图。
类图用于展示类之间的静态结构和关系,
而对象图用于展示对象之间的实例和关联

面向对象分析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问题的对象模型
面向对象分析面向类

面向对象分析阶段建立的3个模型中,核心模型是对象模型

面向对象的动态模型中,每张状态图表示某一个类的动态行为

在考察系统的一些涉及时序和改变的状况时,要用动态模型来表示。动态模型着重于系统的控制逻辑,它包括两个图:一个是事件追踪图,另一个是顺序图

对象模型的描述工具是类图

功能模型中所有的数据流图往往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在这个层次结构中一个数据流图的过程可以由下一层数据流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请对比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方法和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
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方法注重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对象模型来描述问题领域,强调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可重用性。
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注重系统功能和数据流,通过分层和模块化的方式组织需求,强调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处理逻辑。
选择方法取决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团队的背景

类间的外部关系有几种类型?每种关系表达什么语义?
​ 类之间的关系有依赖、关联、聚合、组合、泛化和实现。
1)依赖关系是“非结构化”的、短暂的关系,表明某个对象会影响另外一个对象的行为或服务。
2)关联关系是“结构化”的关系,描述对象之间的连接。
3)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特殊的关联关系,它们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从属性,组合是聚合的一种形式,组合关系对应的整体和部分具有很强的归属关系和一致的生命期。比如,计算机和显示器就属于聚合关系。
4)泛化关系与类间的继承类似。
5)实现关系是针对类与接口的关系。

请简述面向对象分析的原则。
1.定义有实际意义的对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在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系的所有事物作为对象,既不能遗漏所需的对象,也不能定义与问题无关的对象。
2.模型的描述要规范、准确
强调实体的本质,忽略无关的属性。对象描述应尽量使用现在时态、陈述性语句,避免模糊的、有二义性的术语。在定义对象时,还应描述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以及背景信息等。
3.共享性
面向对象技术的共享有不同级别,例如,同一类共享属性和服务、子类继承父类的属性和服务;在同一应用中的共享类及其继承性;通过类库实现在不同应用中的共享等。
4.封装性
所有软件构件都有明确的范围及清楚的外部边界。每个软件构件的内部实现和界面接口分离。

请简述面向对象分析的过程:
面向对象的分析主要以用例模型为基础。开发人员在收集到的原始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用例模型,从而得到系统的需求。
首先要找到系统的执行者,即用例的参与者。
可以把参与者执行的每一个系统功能都看做一个用例。
确定了系统的所有用例之后,就可以开始识别目标系统中的对象和类了。把具有相似属性和操作的对象定义为一个类。属性定义对象的静态特征,一个对象往往包含很多属性。
明确了对象、类和类之间的层次关系之后,需要进一步识别出对象之间的动态交互行为,即系统响应外部事件或操作的工作过程。一般采用顺序图将用例和分析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描述用例的行为是如何在对象之间分布的。
最后,需要将需求分析的结果用多种模型图表示出来,并对其进行评审。由于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理的分析模型需要多次选代才能得到。
即 获取需求----建立用例模型----识别分析类-----定义类之间的关系-----定义交互行为-----建立分析模型

什么是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描述对象和关系的状态、状态转换的触发事件,以及对象的服务(行为)。动态模型能够帮助分析人员和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和交互,捕捉对象的动态方面,并在系统设计和实现阶段提供指导。它有助于揭示对象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关系,确保系统在运行时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工作。

什么是对象模型?
对象模型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系统中的对象及其属性、行为和关系。它是对问题领域中实际存在或概念上的事物进行抽象和建模的表示方式。对象模型可以通过类图、对象图和实体关系图等形式进行表示和展示。类图展示了类之间的静态结构和关系,对象图展示了对象之间的实例和关联,而实体关系图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数据库关系。

什么是功能模型?
功能模型表明了系统中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有关的数据处理功能,它由一组数据流图组成。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对应于状态图中的活动或动作,数据流对应于对象图中的对象或,属性。

模块独立要求低耦合、高内聚。高耦合意味着模块之间的依赖程度高,而低内聚意味着模块内部的功能关联性较低。

软件设计说明书是软件详细设计的主要成果。软件概要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概要设计文档,其中包含了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等信息。

划分模块的目的是将系统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但模块划分过细可能导致模块之间的通信和管理复杂化,增加开发和维护的工作量。

软件设计中设计复审和设计本身一样重要,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后期付出高代价。

模块的独立性是由内聚性和耦合性来度量的,其中内聚性是模块的功能强度
内聚性是指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函数、类等)之间的功能联系紧密程度,即一个模块内部的元素彼此相关联,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内聚性高表示模块内的功能强度高,模块内的元素相互依赖性强。

为了提高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最好是数据耦合

属于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模块化

软件设计阶段一般又可分为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为什么说“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独立性?
​ "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独立性,因为高内聚使得模块内部功能紧密,独立完成特定任务,而低耦合减少了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使得模块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这样的设计使得系统中的模块可以独立修改和扩展,而不会对其他模块造成影响,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请简述软件设计与需求分析的关系。
​ 需求分析是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为软件设计提供基础和指导。软件设计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方案,并根据需求进行整体架构设计、模块划分和接口定义。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密切相关,需求分析指导设计的范围和功能,而设计过程中的反馈和需求变更也会影响需求分析。它们共同促进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软件系统。

请简述软件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 软件设计是所有软件工程活动和随后的软件支持活动的基础。
目标:软件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可靠、可扩展和易于维护的软件系统
任务:
1)设计必须实现所有包含在分析模型中的明确需求,而且必须满足用户期望的所有隐含需求。
2)对于程序员、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而言,设计必须是可读的、可理解的指南。
3)设计必须提供软件的全貌,从实现的角度说明数据域、功能域和行为域。

请简述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单一责任原则:每个模块或类只应该负责一个单一的功能。
开放封闭原则:设计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里氏替换原则:子类应该能够替换父类并保持一致的行为。
接口隔离原则:客户端不应该依赖于不需要的接口。
依赖倒置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而是依赖于抽象接口。
最少知识原则:一个对象应该与其直接的朋友进行交互,减少耦合。
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内部元素紧密相关,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松散。
清晰明确的命名和注释:使用清晰、准确的命名和注释,提高代码可读性和维护性。
这些规则可以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读性,降低代码的复杂性和耦合度,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软件设计如何分类,分别有哪些活动?
软件设计可以从活动任务观点和工程管理观点分别对其进行分类。
从活动任务来看,软件设计是对软件需求进行数据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构件设计和部署设计。
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前期进行概要设计,得到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后期进行详细设计,明确系统内部的实现细节。

什么是模块和模块化?软件设计为什么要模块化?
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是构成程序的基本构件,可以被单独命名并通过名称来访问。模块化就是把系统或程序划分为独立命名并且可以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模块集成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完成特定的功能,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模块化软件设计的主要好处包括:
可维护性:模块化使得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相对独立,便于维护和修复问题。
可重用性:模块化设计使得模块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中被重复使用,提高开发效率。
可扩展性: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或扩展现有模块,适应变化的需求和业务规模的增长。
可测试性:模块化设计使得单个模块可以独立进行测试,简化了测试过程,提高软件质量。
可理解性: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便于理解和协作开发。
综上所述,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结构化和组织化的方式,使得软件开发更加可控、可维护和可扩展。它支持代码重用、简化测试和维护工作,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请简述用户界面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用户界面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致性:保持界面在整个应用程序中的外观和行为一致。
可视化层次结构:使用合适的视觉元素,突出显示重要信息,创建清晰的层次结构。
简洁性:避免复杂元素和冗余信息,保持界面简洁。
导航和反馈:提供明确的导航和反馈机制,帮助用户理解和操作界面。
易学性:使界面易于学习和使用,降低学习曲线。
可访问性:考虑各种用户需求,提供可调整的字体大小、对比度等功能。
反应性:快速响应用户操作,减少加载时间,提供即时反馈。
容错性:提供容错机制,减少用户错误的影响,提供明确的错误提示和帮助信息。
这些原则有助于创建用户友好、易于使用和令人愉悦的界面,提升用户体验。

比较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目标,并分别阐述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内容。
概要设计的目标是定义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核心功能,确定模块划分和模块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系统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和数据流设计。
详细设计的目标是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详细规划各个模块的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详细设计关注模块的具体实现和算法设计,包括函数和类的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选择等。
简而言之,概要设计关注系统的整体框架和模块划分,详细设计则关注模块的具体实现和算法设计。

如何理解抽象的概念?
抽象是人们认识复杂的客观世界时所使用的一种思维工具。在客观世界中,一定的事物、现象、状态或过程之间总存在着一些相似性,如果能忽略它们之间非本质性的差异,而把其相似性进行概括或集中,那么这种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就可以看做抽象。

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佳表现形式是一个清晰的架构设计,包括结构图、文档和相关说明,而不仅仅是一个可执行的软件原型。

软件体系结构的描述是不同项目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的实现手段。

良好的分层体系结构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设计模式是从大量或成功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且被广泛公认的实践和知识。

程序编译器的体系结构适合使用仓库体系结构

网站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瘦客户端/服务器结构
网站系统通常使用瘦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其中客户端主要负责显示和交互,而大部分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都由服务器处理。

在分层体系结构中,控制层用于实现与实体对象相关的业务逻辑。

在分层体系结构中,实体层用于实现与实体对象相关的业务逻辑,包括数据访问、数据处理和数据验证等。

设计模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单方便地复用已经成功的设计或体系结构设计。

抽象工厂模式用于封装具体的平台,从而使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
外观模式用于封装具体的平台,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而不需要直接与底层平台交互。

什么是软件体系结构?
具体来说,软件体系结构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结构,
1)软件的组成元素(组件)。
2)这些(组件)元素的外部可见特性。
3)这些元素(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软件体系结构不仅指定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也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一些设计决策的基本原理。

软件体系结构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规范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
便于开发人员与用户的沟通
模块化,层次化设计,有利于减少返工,提高效率
便于系统开发前、后期的筹备与服务
典型的体系结构风格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 根据建模的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型分为结构模型、框架模型、动态模型、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5种模型。
1.结构模型
这是一个最直观、最普遍的建模方法。这种方法以体系结构的构件、连接件和其他概念来刻画结构,并力图通过结构来反映系统的重要语义内容,包括系统的配置、约束、隐含的假设条件、风格和性质。研究结构模型的核心是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2.框架模型
框架模型与结构模型类似,但它不太侧重描述结构的细节,而更侧重于整体的结构。框架模型主要以一些特殊的问题为目标建立只针对和适应该问题的结构。
3.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是对结构模型或框架模型的补充,研究系统的“大颗粒”的行为性质。例如,描述系统的重新配置或演化。动态可能指系统总体结构的配置、建立或拆除通信通道或计算的过程。这类系统通常是激励型的。
4.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研究构造系统的步骤和过程,因此结构是遵循某些过程脚本的结果。
5.功能模型
该模型认为体系结构是由一组功能构件按层次组成的,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框架模型。

什么是软件质量属性?
​ 软件质量属性是指软件系统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质量属性既和软件体系结构有关,也和具体实现有关。但软件设计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阶段,而软件体系结构是获取许多质量属性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时就应考虑到这些质量属性,并在软件体系结构层次上进行评估。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有什么特点?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分布式架构:系统功能被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独立组件。
模块化和可扩展性:系统功能模块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易于扩展。
分工合作:客户端提供用户界面和接受请求,服务器端处理请求并提供服务。
高性能和可靠性:服务器端集中处理计算和存储,提供高性能和可靠的服务。
网络通信: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可分离性:客户端和服务器独立开发、部署和维护,可使用不同技术和平台。
这些特点使得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成为一种灵活、可扩展且高性能的分布式计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软件系统和网络应用。

MV C模型有什么特点?
MV 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型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分离关注点:清晰划分了应用程序的数据模型、用户界面和控制逻辑。
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各组件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易于扩展和修改。
可重用性:模型、视图和控制器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重用。
松耦合:组件之间通过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降低了耦合度。
支持并发开发:多个开发人员可以同时进行工作,加快开发速度。
MVC模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设计和开发应用程序,使得代码更具组织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什么是设计模式?常用的设计模式有哪些?
​ 设计模式是在软件设计中经过反复验证和证明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经验总结。它们是针对常见设计问题的可重用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有效地解决特定的设计问题,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常用的设计模式包括:
创建型模式: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结构型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行为型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有什么好处?
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具有以下好处:
可维护性: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使得代码更加模块化、清晰和易于理解。这使得对软件进行修改、优化或修复错误更加容易,减少了维护成本。
可扩展性:通过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系统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扩展和添加新功能。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新功能的集成更加简单,同时不会影响现有功能的稳定性。
可重用性: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鼓励组件的独立性和可重用性。这意味着可以将已开发和测试过的组件应用于其他项目,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代码的可重用性。
可测试性: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使得系统更容易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模块化的设计和清晰的接口定义使得测试更加简单,减少了测试的工作量。
性能和可靠性: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通过合理的分层和组件划分,可以更好地管理资源、优化算法和处理错误,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可理解性: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使得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更加清晰明了。开发人员可以更轻松地理解系统的整体架构、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数据流动,有助于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
总之,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对于软件开发过程和最终的软件产品都具有很大的益处。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和可扩展的方式来组织代码,提高了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可测试性和性能可靠性,并促进了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效率。

结构化软件设计方法关注于系统的功能,采用自项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过程。

SD法是指结构化设计方法(Structured Design),而不是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它关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模块之间的接口,与问题结构的直接对应并不是其主要关注点

HIP O法既是需求分析方法,又是软件设计方法。

面向数据结构设计方法一般包括下列任务:确定数据结构特征;用顺序、选择和重复3种基本形式表示数据等步骤。

面向数据流的软件设计方法可将数据流映射成软件结构。

Jackson方法根据数据结构来导出程序结构。

在面向数据流的软件设计方法中,一般将信息流分为变换流和事务流

改进的Jackson图与传统的Jackson图相比有哪些优点?
可以清晰地表示层次结构,易于对自顶向下的结构进行描述。
结构易懂、易用,并且比较直观、形象。
不仅可以表示数据结构,也可以表示程序结构。

请简述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常用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多在概要设计阶段使用。它主要是指依据一定的映射规则,将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数据描述从系统的输入端到输出端所经历的一系列变换或处理的数据流图转换为目标系统的结构描述。

请简述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就是根据数据结构设计程序处理过程的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按输入、输出及计算机内部存储信息的数据结构进行软件结构设计,从而把对数据结构的描述转换为对软件结构的描述。使用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时,分析目标系统的数据结构是关键。

结构化的软件设计的工具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构图(Structure Chart):结构图是一种图形化表示系统组件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工具。常用的结构图包括层次图(Hierarchy Chart)和模块关系图(Module Dependency Chart)。结构图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系统的模块结构、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数据流动路径。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数据流图是一种图形化表示系统数据流动和处理过程的工具。它可以帮助设计师识别系统中的数据流、处理过程、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DFD具有层次结构,从上到下表示数据流动的层级关系。
伪代码(Pseudocode):伪代码是一种类似于编程语言的描述性语言,用于描述算法和程序的逻辑结构。它使用自然语言和简化的程序语法来描述算法步骤和控制流程。伪代码可以帮助设计师在高层次上表达算法逻辑,而不涉及特定的编程语言细节。
结构化语言(Structured Programming Languages):结构化语言是一类编程语言,旨在支持结构化软件设计方法。常见的结构化语言包括Pascal、C、C++、Java等。这些语言提供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特性,如顺序结构、选择结构(条件语句)和循环结构,以帮助开发者编写模块化和可维护的代码。

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分析有何关系?
​ 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但独立的概念。结构化分析关注系统需求的分析和建模,以理解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结构化设计则侧重于将系统划分为模块,并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交互,以实现系统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为软件开发提供指导和基础。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应遵循的设计准则除了模块化、抽象、低耦合和高内聚外,还有信息隐藏。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活动是一个多次反复选代的过程。

虽然关系数据库可以存储和管理数据,但关系数据库模型与面向对象模型有一定差异。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类和对象并不直接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表,需要进行对象关系映射(Object-Relational Mapping,ORM)来将对象模型映射到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

面向对象设计是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技术生成软件实现环境下的设计模型。

面向对象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

只有类的共有界面的成员才能成为使用类的操作,这是软件设计的信息隐藏原则
只有类的共有界面的成员(公有方法和属性)才能成为使用类的操作,这符合软件设计的信息隐藏原则。

类图是表达系统类及其相互联系的图示,它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是建立状态
图、协作图和其他图的基础。

对象的属性集合是它的特征表示

面向对象设计中,基于父类创建的子类具有父类的所有特性(属性和方法),这一特
点称为类的继承性

比较结构化软件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
​ 面向对象的设计更符合复杂的、随机性较强,适合并发性的系统软件设计,而不适合逻辑性很强的系统软件设计。结构化软件设计一般从系统功能人手,按照需求将系统功能分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比结构化设计方法更具有优势,使用范围更广。由于在类中封装了属性和方法,因此在面向对象的类设计中已经包含了面向过程中的过程设计。此外,与面向过程中的数据设计所不同的是,面向对象设计中的数据设计并不是独立进行的,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类图相当于数据的逻辑模型,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数据的物理模型。

请简述面向对象设计的启发规则。
​ 面向对象设计的启发规则包括:
设计结果应该请易懂。
类的等级深度应该适当。
要尽量设计简单的类。
使用简单的协议。
使用简单的操作。
把设计的变动减至最小。

请简述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1)模块化。在结构化的设计中,一个模块通常为一个过程或一个函数,它们封装了一系列的控制逻辑;而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一个模块通常为一个类或对象,它们封装了事物的属性或操作。
2)抽象化。类是对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抽象。可以说,类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类型。同时,对象也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抽象。它用紧密结合的一组属性和操作来表示事物的客观存在。
3)信息隐藏。对于类而言,其内部信息(如属性的表示方法和操作的实现算法)对外界是隐藏的。外界通过有限的接口来对类的内部信息进行访问。类的成员都具有相应的访间控制的属性。
4)低耦合。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耦合主要是指对象之间的耦合,即不同对象之间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低耦合有利于降低由于一个模块的改变而对其他模块造成的影响。
5)高内聚。内聚与耦合密切相关,低耦合往往意味着高内聚。提高模块的内聚性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独立性。
6)复用性。构造新类时,需要考虑该类将来被重复利用的可能。提高类的复用性可以节约资源,精简系统结构。

请简述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
​ 系统设计关注于确定实现系统的策略和目标系统的高层结构,系统设计是定义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关系、数据流动和交互等。对象设计是在系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更具体和具体的设计,关注于对象和类的属性、方法和关系。系统设计关注整体架构,对象设计关注具体实现。它们相互配合,确保系统开发成功。

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应用领域。

良好的设计风格并不仅仅取决于编程技巧的高低。它还包括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因素

项目的应用领域是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关键因素。

软件实现是软件产品由概念到实体的一个关键过程,它将详细设计的结果翻译成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并且最终可以运行的程序代码。虽然软件的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但是规范的程序设计风格将会对后期的软件维护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C++是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它支持类、对象、继承、多态等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特性。

Pascal是第一个体现结构化编程思想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广泛使用,推动了结构化编程的发展。

在选择编程语言时,通常要考虑哪些因素?
待开发系统的应用领域,即项目的应用范围。
用户的需求。
将使用何种工具进行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人员的喜好和能力。
软件的可移植性要求。
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复杂性。
平台支持。

请简述编程风格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编程风格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
版权和版本声明
程序排版
注释
命名规则
数据说明
语句构造
输入/输出
效率

编程语言主要有哪几类?总结每类语言的优缺点。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超高级语言。
机器语言:
优点:
直接与计算机硬件交互,具有最高的执行效率。
可以对硬件进行精确的控制。
缺点:
编写复杂且容易出错,因为需要手动编写二进制指令。
不具备可移植性,因为机器语言与特定的硬件架构相关。
汇编语言:
优点:
比机器语言更易读写,使用助记符代替了二进制指令。
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和对硬件的控制能力。
缺点:
仍然需要了解底层硬件架构和指令集。
编写和调试相对复杂,可移植性较差。
高级语言:
优点:
更易学习和使用,具备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
语法更接近自然语言,提供更好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提供丰富的库和工具支持,加快开发速度。
缺点:
相对于低级语言,执行效率较低。
对底层硬件的控制能力较弱。
某些高级语言可能存在较大的内存消耗和运行时开销。
超高级语言:
优点:
针对特定领域提供了专门的工具和库,加快开发速度。
提供更高级别的抽象和功能,使问题域更易于表达和解决。
缺点:
通用性较差,只适用于特定领域或问题。
学习和掌握超高级语言可能需要额外的学习和培训成本。

对标识符命名时,要注意哪些原则?
1)按照标识符的实际意义命名,使其名称具有直观性,能够体现标识符的语义。这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对标识符进行理解和记忆。
2)标识符的长度应当符合“最小长度与最大信息量”原则。
3)命名规则尽量与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或开发工具的风格保持一致。比如,缩写的使用,字母大小写的选择,以及对常量和变量命名的区分等。例如,在有些软件开发项目的命名规则里,常量名称选用大写字母,变量名称选用小写字母。一般不推荐使用单词缩写进行命名,因为使用缩写在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例如,表示班级名称的变量class Name不宜改成e Name。
4)变量名不要过于相似,这样容易引起误解。
5)在定义变量时,最好对其含义和用途做出注释。
6)程序中不要出现仅靠大小写区分的相似的标识符。
7)尽量避免名称中出现数字编号,除非逻辑上的确需要编号。

为什么要对源程序进行注释?
​ 注释阐述了程序的细节,是软件开发人员之间,以及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做好注释工作有利于日后的软件维护。

软件测试是一个独立的活动,旨在评估软件的质量和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对规格说明、设计和编码的审查。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错误,将它作为纠错的依据

测试用例由输人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两部分组成。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评价软件的质量

成功的测试是指运行测试用例后未发现程序错误

软件测试可能发现软件中的错误,但不能证明软件没有错误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发现软件中的错误,通常单元测试是代码编写阶段可进行的测试,它是整个测试工作的基础。

为什么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同时完成测试工作?
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同时完成测试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专业领域不同:软件开发和测试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开发人员专注于编写代码和实现功能,而测试人员专注于验证软件的质量和发现潜在问题。
角色分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测试人员的独立视角和反馈可以帮助发现开发人员可能忽视的问题。
客观评估:测试人员能够从用户和系统的角度进行评估,提供客观的反馈。开发人员可能因为对自己的代码有主观偏见而无法全面评估软件的质量。
时间和资源限制:开发人员兼顾测试工作可能会增加时间压力,延长开发周期,并可能影响软件的质量。专门的测试团队或测试人员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供全面的测试覆盖。
因此,将开发和测试工作分开由专业人员负责,有助于提高效率、确保软件质量,并避免主观偏见。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是实现高质量软件产品的关键。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 软件测试是发现软件中错误和缺陷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开发人员通过软件测试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

软件测试应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应重点测试的内容是什么?
软件测试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单元测试阶段:测试最小可测试单元的功能正确性。
集成测试阶段:测试各个单元之间的集成和协作。
系统测试阶段:全面测试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验收测试阶段:由用户或客户进行测试,确认系统满足需求

请简述软件测试的原则。
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
测试中存在风险。
软件测试只能表明缺陷的存在
软件产品中潜在的错误数与已发现的错误数成正比。
让不同的测试人员参与到测试工作中。
尽早并不断地进行调试。

软件测试的常用模型有哪些?请简述它们的优缺点。
有V模型、W模型和H模型。
V模型优点:V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的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即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活动的对应关系。
V模型缺点:测试工作在编码之后才能进行,所以在软件开发早期各个阶段引入的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尤其是需求阶段的错误只有等到最后的验收测试才能被识别。对分析和设计阶段产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的缺点会对后期的修复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延迟。
W模型优点:测试活动可以与开发活动并行进行,这样有利于及早地发现错误,但是W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W模型缺点:需求、设计和编码等活动仍然是依次进行的,只有上一阶段完全结束后,才有可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与送代的开发模型相比,这种线性的开发模型在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上有很大差距。
H模型优点:强调测试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软件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它贯穿于整个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行进行。

白盒测试需要考虑模块内部的执行过程和程序结构,以便设计测试用例和覆盖代码路径。

白盒测试是结构测试,主要以程序的内部逻辑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

单元测试通常应该先进行“人工走查”,再以白盒法为主,辅以黑盒法进行动态测试

白盒测试法是一种动态测试方法,通过执行代码路径来检查程序的正确性

等价类划分法中,每个测试用例应该只覆盖一个等价类,以确保每个等价类都得到适当的测试。

功能测试是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检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与需求规格说明相同

白盒法又称为逻辑覆盖法,主要用于单元测试

软件的集成测试工作最好由不属于该软件开发组的软件设计人员承担,以提高集成测试的效果。

黑盒测试是从用户观点的测试,白盒测试是从开发者观点的测试。

黑盒测试方法根据软件要完成的功能设计测试用例。

集成测试的主要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渐增式测试方法,一个是非渐增式测试方法

单元测试主要针对模块的几个基本特征进行测试,该阶段不能完成的测试是系统功能

什么是黑盒测试?有哪些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
​ 在黑盒测试里,测试人员把被测试的软件系统看成是一个黑盒子,并不需要关心盒子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而只关注软件产品的输人数据和输出结果,从而检查软件产品是否符合它的功能说明。
测试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
边界值分析法
错误推测法
因果图法
决策表法
场景法

什么是白盒测试?有哪些常用的白盒测试方法?
​ 白盒测试关注软件产品的内部细节和逻辑结构,即把被测的程序看成是一个透明的盒子.
测试方法:
代码检查法
静态结构分析法
程序插桩技术
逻辑覆盖法
基本路径法

请对比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
​ 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是软件测试中的两种方法。通常在白盒测试中交叉着黑盒测试,黑盒测试中也交叉着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
关注系统的内部逻辑和代码。
基于对系统内部的了解来设计测试用例,覆盖代码的各个路径和逻辑分支。
需要测试人员具备编程和软件开发知识。
黑盒测试:
关注系统的外部行为和功能。
基于对系统功能和接口的了解来设计测试用例,验证系统的输出和行为是否符合预期。
不需要测试人员了解系统的内部实现。
​ 白盒测试侧重于验证系统的正确性和缺陷检测,黑盒测试侧重于验证系统的功能和需求是否满足。在实际测试中,通常会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

请简述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的区别。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是软件测试中的两种方法。
静态测试:
在代码执行之前进行分析和评审。
针对文档、源代码等进行测试。
目的是发现潜在问题和提高软件质量。
示例技术包括代码审查、文档审查、静态分析工具等。
动态测试:
在代码执行期间进行验证。
针对软件的功能、性能、安全等进行测试。
目的是检测错误、评估系统性能。
示例技术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静态测试侧重于分析和评审,动态测试侧重于实际运行和验证。通常会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全面的软件测试。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各自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元测试目标:验证最小可测试单元的功能。
集成测试目标:验证多个单元之间的交互和协作。
系统测试目标:验证整个软件系统的完整功能、性能和一致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单元测试是构建块,为集成测试提供基础;集成测试为系统测试提供可靠的功能子集。

什么是集成测试?非增量测试与增量测试有什么区别?增量测试如何组装模块?
​ 集成测试是多个单元的聚合,许多单元组合成模块,而这些模块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集成测试是单元测试的逻辑扩展,它的最简单形式是将两个已经测试通过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构件,并且测试它们之间的接口。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测试将所有的软件单元按照概要设计规则的要求组装成模块、子系统或系统的过程中,各部分功能是否达到或实现相应技术指标及要求的活动。
​ 非增量集成是先分别测试每个模块,再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结合成所要的程序;增量集成是将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那些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测试完后再将下一个应测试的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
在增量测试中,可以采用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的方法来组装模块。

什么是调试?什么是测试?二者有何区别?
调试(Debugging)是通过修复程序中的错误和问题,确保程序按预期运行。
测试(Testing)是通过执行一系列操作和输入,评估系统的行为、功能和性能。
区别:
目标:调试解决错误和问题,使程序正确运行;测试评估系统行为和符合性。
方法:调试追踪代码、检查变量状态;测试设计和执行测试用例、比较结果。
阶段:调试发生在开发过程中;测试可以在不同阶段进行。
关注点:调试关注程序内部错误;测试关注系统行为、功能和性能。

软件测试应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应重点测试的内容是什么?
软件测试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重点和目标:
单元测试(Unit Testing):
目标:测试最小的可测试单元,例如函数、方法或模块。
重点内容:验证单元的功能和逻辑正确性,检查边界条件、异常处理和各种路径覆盖。
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ing):
目标:测试多个模块或组件之间的集成。
重点内容:验证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是否正确,检查数据传递、通信和协作。
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
目标:测试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
重点内容: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兼容性和可用性。
验收测试(Acceptance Testing):
目标:由最终用户或客户进行的测试,确认系统是否满足预期需求。
重点内容:验证系统是否符合用户的期望和需求,检查系统是否可交付和可接受。

代码行技术是比较简单的定量估算软件规模的方法。

功能点技术依据对软件信息域特性和软件复杂性的评估结果,估算软件规模。

制订进度计划常用的工具不仅限于Word和Excel,还包括专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甘特图软件等

民主制程序员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小组成员完全平等,享有充分民主,通过协商做出技术决策

主程序员组的两个关键特性是专业化和层次性。

现代程序员组中,技术组长通常负责技术工作,而非技术事务通常由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负责。

风险有两个显著特点,二个是不确定性,另一个是损失。

回避风险是指采取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不是接受风险后果。

软件质量保证的措施主要有,基于非执行的测试(也称为复审)、基于执行的测试和程序正确性证明。

总体上说,软件工程文档可以分为用户文档、开发文档和管理文档3类。

文档是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

进行软件维护活动时,除了修改程序外,也需要相应地修改相关的文档,以保持一致性和可维护性。

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通常是维护阶段,其中包括维护文档、更新文档等活动。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是一种评估和指导软件开发过程成熟度的模型,并不是一种面向对象的新技术。

软件工程针对维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降低维护的工作量

度量的作用是为了有效、定量地进行管理,以了解软件工程过程的实际情况和产品质量。

LOC(Lines of Code,代码行数)和FP(Function Points,功能点)是两种不同的估算技术,它们在分解软件所需的详细程度上有所不同。

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但不包括风险收集

按照软件配置管理的原始指导思想,受控制的对象是软件配置项。

人们常用的评价软件质量的四个因素是可理解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用性

当用户提出增加新功能时,需要进行完善性维护来满足新需求。

因修改软件而造成的错误。软件维护的副作用指的是在修改软件过程中可能引入新的错误。

软件文档不仅是软件开发阶段的重要依据,还影响软件的可维护性。

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可修改性、可测试性、可理解性,但不包括可用性,因为软件维护的时候,软件已经可用了

CMM代表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用于评估和指导软件开发过程的成熟度。

请简述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区别和关系。
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区别和关系:
软件项目管理是指对软件项目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达到项目目标。它关注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和风险等方面的管理。
软件工程是一门学科,涉及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它关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关系在于:
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软件项目的执行过程,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软件工程提供了开发软件所需的方法和工具,为软件项目管理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实现项目的目标。

请简述软件估算的意义。
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估算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项目可行性和资源需求,做出是否启动项目的决策。
为项目计划提供依据:估算结果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合理安排资源和时间,提高项目执行的可控性。
为项目交付提供依据:估算结果可以帮助与客户或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明确项目目标和交付期限。

怎样进行代码行LOC度量?怎样进行功能点FP度量?
代码行LOC度量:代码行数(Lines of Code)是一种度量软件规模的方法。通过统计源代码中的有效行数(排除空行和注释),可以估算出软件的规模大小。LOC度量可以通过代码编辑器或专门的工具进行统计。
功能点FP度量:功能点(Function Points)是一种度量软件功能规模的方法。它基于用户可见的功能需求,将软件系统划分为独立的功能模块,通过对这些模块的评估和加权计算,得出软件的功能点数。FP度量可以通过专门的工具或手工计算进行估算。

请简述制订进度计划的两种方式。
基于任务的进度计划(Task-based Scheduling):该方式根据项目的任务和工作包来制定进度计划。对于每个任务,确定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和依赖关系,并进行任务分配和资源安排。通过对任务的逐一安排,形成全面的进度计划。
基于里程碑的进度计划(Milestone-based Scheduling):该方式以项目的关键里程碑为基础来制定进度计划。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关键阶段或阶段性目标,并确定每个里程碑的完成时间。通过控制和追踪里程碑的完成情况,来管理整个项目的进度。

目前项目开发时常用的小组组织方法有哪些?
瀑布模型:将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线性阶段,每个阶段依次进行,各个阶段之间有明确的交付物和阶段评审。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化较少的项目。
敏捷开发:采用迭代、增量的方式开发软件,将需求分解为用户故事或任务,每个迭代周期内完成一部分功能,并经常与客户进行交互和反馈。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灵活性要求高的项目。
增量式开发:将项目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或子系统,每个模块独立开发和测试,然后逐步集成形成完整的系统。适用于大型项目或多个团队合作开发的项目。

请简述主程序员组的优缺点。
优点:
经验丰富:主程序员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技术能力,能够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项目的技术实现达到高质量标准。
统一风格:主程序员能够统一团队的编码风格和规范,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技术传承: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和指导,主程序员能够传授技术知识和经验,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水平。
缺点:
依赖性高:团队成员高度依赖主程序员的指导和支持,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点风险:如果主程序员离开或无法参与项目,可能会对项目进展和质量造成影响。
沟通成本:主程序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可能增加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民主制和主程序员制各存在什么问题?
民主制问题:在民主制下,团队成员的意见可能分散,决策过程较为缓慢,难以达成一致。可能出现决策权不明确、权责不对等等问题。
主程序员制问题:主程序员制下,团队成员的能动性较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能出现对主程序员过度依赖、缺乏团队合作等问题。

如何进行软件项目的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识别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进度风险、需求风险等。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经验总结、文档分析等方法识别风险。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概率和影响程度。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如概率-影响图、风险矩阵等。
风险优先级排序:根据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避免、风险转移、风险缓解和风险接受等。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请简述软件质量的定义。
软件质量的定义: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或系统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特征的程度。

针对软件质量保证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 针对软件质量保证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全面的软件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和修复软件中的缺陷和错误,确保软件在交付前具备高质量和稳定性。软件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多个阶段,覆盖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功能和性能。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软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它通过对软件配置项的标识、控制、记录和审计,管理软件系统的变更和版本,以满足软件开发和维护的需求。软件配置管理可以帮助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可控性,确保软件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请简述软件配置管理的工作内容。
软件配置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
配置标识:对软件中的配置项进行唯一标识,确保每个配置项都能被准确地识别和管理。
配置控制:管理软件配置项的变更,包括变更的提出、评审、批准和实施,确保变更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配置记录:记录软件配置项的状态和历史信息,包括版本号、变更记录、发布信息等,以便追溯和回溯。
配置审计:对软件配置项进行审查和验证,确保软件的配置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配置管理工具:使用专门的配置管理工具来支持配置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为什么要进行软件维护?软件维护的作用有哪些?
​ 软件维护是指对已经交付使用的软件进行修改、改进和优化的过程。软件维护的目的是确保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软件维护的作用包括:
缺陷修复:修复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功能增强: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增加、改进和扩展软件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和竞争力。
适应环境变化:随着硬件、操作系统和外部接口的变化,对软件进行适应性修改,确保软件在新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数据迁移:对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进行调整和迁移,以满足新的需求或提高性能。

软件维护的副作用表现在哪4个方面?
可读性下降、引入新缺陷、成本增加、兼容性问题

请简述软件文档的意义。
知识传递和共享:软件文档记录了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和共享。
开发指导和规范:软件文档提供了对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组件功能和接口等的描述,可以作为开发人员的指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开发工作。
系统理解和维护:软件文档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理解软件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进行系统的维护和修改工作。
用户培训和支持:软件文档可以作为用户使用软件的参考手册,提供使用说明、操作指南和故障排除等信息,帮助用户学习和使用软件。
质量保证和审计:软件文档可以作为软件质量保证和审计的依据,对软件系统进行评估和审查,确保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假设你所在的信息系统开发公司指定你为项目负责人。你的任务是开发一个应用系统,该系统类似于你的小组以前做过的那些系统,不过这个规模更大而且更复杂一些。需求已经由客户写成了完整的文档。你将选用哪种小组结构?为什么?你准备采用哪(些)种软件过程模型?为什么?
​ 在面对这个更大且更复杂的项目时,我会选择采用瀑布模型的小组结构。瀑布模型适用于规模较大、需求相对稳定的项目,有明确的阶段划分和交付节点,便于控制和管理。小组结构可以将开发人员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组,如需求分析组、设计组、编码组和测试组,每个组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并按照瀑布模型的阶段顺序进行工作。
​ 对于软件过程模型的选择,我会采用增量模型和迭代模型的结合。增量模型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可交付的、具有完整功能的子系统。迭代模型则将每个增量划分为多个迭代,每个迭代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这种结合可以在保证整体进度的同时,允许在每个迭代中进行反馈和调整,减少风险和提高开发效率。
​ 综上所述,我会选择瀑布模型的小组结构,并采用增量模型和迭代模型的结合作为软件过程模型。这样可以在保证项目控制和管理的同时,灵活应对需求和变更,并逐步交付具备完整功能的子系统。


http://www.kler.cn/a/147740.html

相关文章:

  • 系统架构师考试 常错题记录 01
  • 写作词汇积累:见笑、尽显、稀疏、染指
  • 【Java基础-26.1】Java中的方法重载与方法重写:区别与使用场景
  • Echarts连接数据库,实时绘制图表详解
  • asp.net core webapi项目中 在生产环境中 进不去swagger
  • 【零基础保姆级教程】制作自己的数据集(二)——Labelme的安装与使用及常见的报错解决方法
  • pgsql常用命令总结
  • SpringBoot——自定义start
  • k8s中安装consul集群
  • zlmediakit实现rtsp流服务器
  • 健全隧道健康监测,保障隧道安全管理
  • CocosCreator 面试题(十七)Cocos creator 固定宽度与固定高度的底层原理是什么?Cocos creator是如何做适配的?
  • 百度云Ubuntu22.04
  • OpenAI Whisper 语音识别 模型部署及接口封装【干货】
  • 内网隧道学习
  • 消息中间件——RabbitMQ(三)理解RabbitMQ核心概念和AMQP协议!
  • Course1-Week1:机器学习简介
  • QLayout的removeWidget与QButtonGroup的removeButton
  • 接口测试及常用接口测试工具(含文档)
  • 董明珠:创新永远在路上,格力电器坚持自主创新
  • Python基础语法之学习type()函数
  • LVS-DR实验
  • C 语言-循环嵌套-函数
  • 132.四叶玫瑰数-列举、查找、判断等题型【满分解题代码+详细分析】(四叶玫瑰数类型题-C/C++JavaPython实现)
  • 2023-11-26 LeetCode每日一题(统计子串中的唯一字符)
  • Redis缓存设计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