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机器学习】无监督学习:解锁数据中的潜在结构与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个人主页:豌豆射手^
🎉欢迎 👍点赞✍评论⭐收藏
🤗收录专栏:机器学习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裨益,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指正,让我们共同学习、交流进步!

【机器学习】无监督学习:解锁数据中的潜在结构与关系

  • 一 初步了解监督学习
    • 1.1 监督学习的概念
    • 1.2 无监督学习和有监督学习的区别
    • 1.3 类比
  • 二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群
    • 2.1 对数据进行分类
    • 2.2 对数据进行分群
    • 2.3 分类和分群的区别
    • 2.4 类比
  • 三 无监督学习的步骤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算法设计或选择:
    • 3.3 模型训练:
    • 3.4 模型评估与优化:
    • 3.5 结果解释与应用:
  • 四 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 4.1 优点
    • 4.2 缺点:
    • 4.3 适用场景
  • 五 代码示例与分析
    • 5.1 代码步骤
    • 5.2 代码运行结果
    • 5.3 完整代码
  • 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言:

在数据驱动的当今时代,机器学习已经成为我们探索和理解复杂数据关系的利器。其中,无监督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未标记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结构和关系。它不需要预先定义的标签或目标,而是通过算法自动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关联和群组。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无监督学习的世界,从初步了解无监督学习的概念开始,深入探讨其分类和分群的方法,介绍无监督学习的基本步骤,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并通过代码示例来展示无监督学习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无监督学习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技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数据中的信息,解锁数据中的潜在价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 初步了解监督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监督学习的概念

无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指的是在没有给定事先标记过的训练示例的情况下,自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分类或分群。

换句话说,无监督学习是从无标签的数据中开始学习,也就是说,它直接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信息。

并通过模型试图发现数据内在的规律、结构和模式,而不是预测输出变量。

内在规律、结构或模式

数据的内在规律、结构或模式指的是数据集中自然存在的、非随机的、可重复的特征或关系。这些特征或关系不是人为添加的标签或注释,而是数据自身所携带的信息。

具体来说,数据的内在规律可能表现为某种趋势或周期性变化,比如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季节性波动;

数据的结构可能表现为数据点之间的空间关系或分组情况,如在聚类分析中,相似的数据点会形成紧密的群组;

而数据的模式可能涉及数据中的频繁出现的子序列或关联规则,比如在购物数据中,某些商品经常一起被购买。

无监督学习的目标是发现数据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并将其归为一类或者提取数据的特征。

相似性或关联性

数据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指的是不同数据点或数据集之间在特征、模式或结构上存在的共同之处或相互关系。

相似性主要关注数据点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属性,衡量它们之间的相同度或接近程度。例如,在文本分析中,两个文档可能由于包含相似的词汇或句子结构而被认为是相似的。在图像处理中,两张图片可能由于具有相似的颜色分布或形状特征而被视为相似。

关联性则更侧重于数据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赖关系。它可能表示一个数据点的变化如何影响另一个数据点的变化。例如,在销售数据中,某商品的销售量可能与季节、促销活动或消费者购买力等因素存在关联。这种关联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预测一个变量如何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无监督学习中,最常见的任务是聚类分析和降维。

聚类分析是将数据按照其相似度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数据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组之间的数据尽可能不同。

降维则是在保留数据结构和有用性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压缩,以简化建模和降低文件大小。

无监督学习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广告平台可以利用无监督学习根据人口学特征和购买习惯将用户分成不同的小组,以便更精准地投放广告。

Airbnb也可以利用无监督学习将房屋清单分组成不同的社区,方便用户查找。

此外,无监督学习在图像分割、特征提取、文本聚类、主题建模、用户行为分析以及异常检测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无监督学习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从无标签的数据中发现有用的结构和模式,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1.2 无监督学习和有监督学习的区别

无监督学习与有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两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1 定义和目的

有监督学习是通过标记的训练数据进行学习,每个样本都有一个明确的输出或标签,其主要目的是在训练集中找到规律,然后对测试数据运用这种规律,实现对输入数据的预测或分类任务,如预测房价或分类猫和狗的图片。

而无监督学习则是使用没有标记的数据,算法会自动找到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其目的主要在于数据的聚类或降维,如客户细分或特征提取。

2 数据类型

从数据类型上看,有监督学习需要标记数据,即每个输入数据都有一个对应的标签或输出。

而无监督学习则只需要输入数据,不需要对应的标签。

3 学习过程和结果

有监督学习是通过已经有的有标签的数据集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模型

而无监督学习则没有训练集,它直接在一组数据内寻找规律。并且,无监督学习方法在寻找数据集中的规律性时,这种规律性并不一定要达到划分数据集的目的,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分类”。

例如,一组颜色各异的积木,它可以按形状为维度来分类,也可以按颜色为维度来分类,这种灵活性是有监督学习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无监督学习与有监督学习在定义、目的、数据类型以及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选择使用哪种学习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1.3 类比

以下是一个现实中的例子,用于分别类比出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概念,并体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1 有监督学习的例子:

假设你是一名医生,你负责诊断病人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你手中有大量的历史病例数据,每个病例都包含了病人的各种生理指标(如血压、血糖、体温等)以及最终的诊断结果(即是否患病)。

在这个场景中,你的任务是训练一个模型,以便根据新的病人的生理指标来预测他们是否可能患病。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监督学习场景。每个病例数据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样本,生理指标是输入特征,诊断结果是标签或输出。

你使用这些带有标签的数据来训练模型,让模型学习从输入特征到输出标签的映射关系。一旦模型训练完成,你就可以使用它来预测新的、未经诊断的病人的患病可能性。

2 无监督学习的例子:

现在假设你是一名市场研究人员,你负责分析客户的购物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你手中有大量的客户购物数据,包括他们购买的商品种类、数量、购买频率等信息,但这些数据并没有明确的标签或分类。

在这个场景中,你会使用无监督学习的方法来分析这些数据。由于没有标签,你不能直接训练一个模型来预测某个客户属于哪个特定的类别。相反,你会使用聚类算法来自动发现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

通过聚类,算法会将具有相似购物行为的客户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客户群体。

这个无监督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你识别出不同的客户细分市场,了解每个市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3 区别体现:

1 标签与输出:

在有监督学习中,每个样本都有一个明确的标签或输出,模型通过学习输入与标签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预测。

而在无监督学习中,没有标签或输出,模型通过学习数据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来发现结构和模式。

2 目的与应用:

有监督学习的目的是预测或分类,它适用于那些已经有明确标签或输出的场景。

而无监督学习的目的是发现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它适用于那些没有标签或需要自动发现数据结构的场景。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概念及其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二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对数据进行分类

无监督学习中的数据分类是指在没有明确的标签或指导的情况下,算法自动地根据数据的内在结构、特征或相似性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群组。

这种分类过程是基于数据自身的属性,而不是基于事先给出的标签或训练数据。

在无监督学习中,由于没有预定义的标签或类别,算法需要依靠数据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来发现隐藏的结构和模式。

它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将相似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类别或群组。

也就是说,无监督学习中的数据分类是指算法自动地根据数据的内在特征和相似性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群组,以揭示数据的隐藏结构和模式。

2.2 对数据进行分群

无监督学习中对数据的分群,是指在没有给定事先标记过的训练示例的情况下,算法自动地根据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或某种内在关系,将数据点聚集成不同的群组或簇。每个群组内的数据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群组间的数据点则具有较大的差异。

分群的过程是完全基于数据本身的,不需要任何外部标签或指导。算法会分析数据的特征,并找出其中的模式或结构,以便将数据点有效地分组。这种分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内在规律,进一步揭示数据的隐藏信息。

2.3 分类和分群的区别

在无监督学习中,数据的分类和分群虽然都是对数据进行组织的方式,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关键的区别。

数据的分类在无监督学习中通常指的是将数据按照其内在的特征和相似性划分为不同的类或子集。

这些类别是在没有预定义标签的情况下,仅基于数据的属性自动形成的。尽管这个过程听起来与有监督学习中的分类相似,但主要区别在于无监督学习并不依赖于外部提供的标签或训练数据。

因此,无监督学习中的分类更多的是揭示数据内在的结构和模式。

另一方面,分群(或聚类)也是无监督学习中的一种技术,它涉及将相似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形成群组或簇。

每个簇内的数据点应该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则应有显著的区别。

分群的目标是发现数据中的自然分组,并揭示这些分组可能代表的潜在概念或结构。

在实践中,这两个概念有时可能会有些重叠,但关键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侧重点和结果解释。

分类可能更注重于识别数据中的类别或类型,而分群则更侧重于发现数据中的自然群组或结构。

此外,分类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算法和模型,以精确地识别和定义类别,而分群则可能更注重于数据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总的来说,无监督学习中的分类和分群都是组织和分析数据的重要工具,但它们在方法、目的和结果解释上有所不同。选择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分析目标、数据的性质以及所期望的结果。

2.4 类比

1 无监督学习中对数据进行分类的类比:

假设你是一名植物学家,你收集了一大堆来自不同地区的植物样本,但这些样本都没有被预先标记或分类。

你希望通过观察这些样本的特征来识别出不同的植物种类。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应用无监督学习中的分类概念。

你会仔细观察每个样本的形态特征,如叶子形状、花朵颜色、果实特征等,并尝试根据这些特征将样本分为不同的类别。

通过这个过程,你可能会发现某些样本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从而将它们归为同一类别。

这个类比体现了无监督学习中分类的概念,即在没有预定义标签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的内在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 无监督学习中对数据进行分群的类比:

现在假设你是一名社会学家,你收集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包括人们的职业、年龄、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

你想要了解这些数据中是否存在自然形成的群体或子集。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应用无监督学习中的分群概念

。你会使用聚类算法来分析这些数据点,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将它们聚集成不同的群组。

通过这个过程,你可能会发现某些人在职业、年龄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从而形成一个群体。

这个类比体现了无监督学习中分群的概念,即在没有预定义类别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将其自动划分为不同的群组。

区别体现:

1 目的和结果:

在分类的例子中,目的是根据植物样本的特征识别出不同的种类,结果是一系列具有明确特征界限的类别。

而在分群的例子中,目的是发现社会调查数据中自然形成的群体,结果是一系列根据相似性聚集的群组,这些群组可能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表现出一种更加灵活和动态的群体结构。

2 对数据的理解:

分类更侧重于根据数据的内在特征进行明确的类别划分,强调类别的界限和定义。

而分群则更注重于发现数据中的自然结构和群组,强调群组内部的相似性和群组间的差异性。

通过这两个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监督学习中分类和分群的区别。

分类更侧重于对数据进行明确的类别划分,而分群则更注重于发现数据中的自然结构和群组。

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三 无监督学习的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机器学习中无监督学习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数据预处理:

这是无监督学习的第一步,涉及数据的清洗、转换和标准化等过程。

数据预处理对于后续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消除噪声、异常值或缺失值,并确保数据在相同的尺度上进行处理。此外,特征选择或特征抽取也是预处理的一部分,旨在选择对学习任务最有用的特征。

3.2 算法设计或选择:

根据数据集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无监督学习算法。

例如,如果任务是发现数据中的群组或结构,那么聚类算法(如K-means、层次聚类等)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3.3 模型训练:

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训练所选的算法。

在聚类算法中,这可能涉及迭代地将数据点分配给不同的簇,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如簇的中心点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3.4 模型评估与优化:

评估训练得到的模型的效果。

对于聚类算法,这可能涉及计算簇内的紧密度(如簇内点的平均距离)和簇间的分离度(如不同簇中心点的距离)。

根据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对模型进行调优,例如调整聚类算法的参数或尝试不同的算法。

3.5 结果解释与应用:

最后,解释模型得到的结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聚类分析中,可以解释每个簇代表的意义,并根据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或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无监督学习的一个关键挑战是缺乏明确的标签或目标变量,这使得模型的效果评估相对困难。因此,在无监督学习中,通常需要结合领域知识和数据可视化等方法来辅助理解和解释模型的结果。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监督学习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算法和方法,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监督学习技术。这些新技术为无监督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有望在未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四 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1 优点

1 无需标记数据:

无监督学习不依赖于标记好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处理来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节省数据标记和处理的成本,尤其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无监督学习能更加高效地挖掘数据的潜在规律和信息。

2 更大的探索自由:

无监督学习为探索现有数据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模型可以自动发现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无需预先定义目标或标签。

3 广泛的应用范围:

无监督学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数据聚类、降维、异常检测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恶意软件检测、数据输入过程中人为错误识别、进行准确的购物篮分析、欺诈检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4.2 缺点:

1 结果可解释性较差:

由于无监督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函数和标签,学习得到的模型和结果通常比较难以解释。

这给人们对模型的理解和信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对结果解释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如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

2 难以评估和调参:

在无监督学习中,由于缺乏标签和目标函数,对模型进行评估和调参变得相对困难。

如何有效地评估和调整无监督学习模型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预测准确性可能较低:

由于无监督学习主要关注数据的内在结构和模式,而不是预测输出变量,因此在某些需要精确预测的任务中,其预测准确性可能相对较低。

4.3 适用场景

1 异常检测:

在欺诈检测、洗钱行为识别等场景中,无监督学习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的异常模式来发现潜在的违法行为。

2 用户细分和推荐系统:

在广告平台和电商网站中,无监督学习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细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和推荐商品。

3 库存管理:

商店可以通过无监督学习分析产品之间的联系,优化库存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无监督学习在节省成本、自由探索数据和广泛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结果解释性差、难以评估和调参以及预测准确性可能较低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任务和需求权衡这些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和技术。

五 代码示例与分析

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和scikit-learn库实现K-means聚类算法的无监督学习示例。

K-means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

首先,确保你已经安装了必要的库。你可以使用pip来安装:

pip install numpy scikit-learn matplotlib

5.1 代码步骤

步骤1:导入必要的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分析:

这一步导入了执行代码所需的库。

numpy 用于数值计算,matplotlib.pyplot 用于数据可视化,sklearn.cluster.KMeans 提供了KMeans聚类算法的实现,而 sklearn.datasets.make_blobs 用于生成模拟的聚类数据集。

步骤2:生成模拟数据

n_samples = 300  
random_state = 42  
X, y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n_samples,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random_state)

分析:

这里生成了一个包含300个样本的模拟数据集,该数据集被划分为4个簇(中心点),每个簇的标准差为0.6。

make_blobs 函数返回两个数组,X 包含样本数据,y_true 包含每个样本的真实簇标签。

步骤3:初始化KMeans对象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分析:

这一步创建了一个KMeans对象,并指定了要将数据分为4个簇。

KMeans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划分为指定数量的簇。

步骤4:使用数据拟合模型

kmeans.fit(X)

分析:

通过调用fit方法,使用步骤2中生成的模拟数据X来训练KMeans模型。

这个过程中,算法会尝试找到最佳的簇中心,以最小化簇内样本与簇中心之间的平方距离。

步骤5:获取聚类标签和聚类中心

labels = kmeans.labels_  
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分析:训练完模型后,通过labels_属性获取每个样本点的聚类标签,即每个样本被分配到的簇的编号。

同时,cluster_centers_属性返回每个簇的中心点坐标,这些中心点是KMeans算法迭代计算得到的。

步骤6:显示图形

# 创建一个figure和两个子图  
fig, axs = plt.subplots(1, 2, figsize=(12, 6))  
  
# 第一个子图:绘制原始样本点  
axs[0].scatter(X[:, 0], X[:, 1], c='gray', s=50, alpha=0.7)  
axs[0].set_title('Original Data')  
axs[0].set_xlabel('Feature 1')  
axs[0].set_ylabel('Feature 2')  
  
# 第二个子图:绘制聚类后的样本点和聚类中心  
axs[1].scatter(X[:, 0], X[:, 1], c=labels, s=50, cmap='viridis')  
axs[1].scatter(centroids[:, 0], centroids[:, 1], c='red', s=200, alpha=0.5)  
axs[1].set_title('KMeans Clustering')  
axs[1].set_xlabel('Feature 1')  
axs[1].set_ylabel('Feature 2')  
  
# 显示整个figure  
plt.tight_layout()  # 确保子图之间不会重叠  
plt.show()

分析:

这段代码的主要功能是创建并显示一个包含两个子图的图表,用于可视化KMeans聚类算法的效果。

首先,它使用plt.subplots创建了一个1行2列的子图布局,并设置了整个图表的大小。

然后,它在第一个子图中绘制了原始数据样本点,并用灰色表示。

接着,它在第二个子图中绘制了经过KMeans聚类算法处理后的样本点,样本点的颜色根据聚类标签进行区分,同时还绘制了每个聚类的中心点,用红色表示。

每个子图都设置了标题和坐标轴标签。

最后,使用plt.tight_layout确保子图之间的布局不会重叠,并通过plt.show显示整个图表。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KMeans聚类算法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效果。

5.2 代码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个子图展示了原始样本点的分布情况,呈现出四个较为明显的簇。第二个子图则展示了经过KMeans算法聚类后的样本点,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簇,红色的点代表簇中心。

通过对比两个子图,可以清晰地看到KMeans算法成功地将原始数据划分为四个簇,并且簇中心准确地反映了每个簇的中心位置。这一结果有效地展示了KMeans聚类算法在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效果。

5.3 完整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生成模拟数据    
n_samples = 300    
random_state = 42    
X, y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n_samples,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random_state)    
  
# 初始化KMeans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 使用数据拟合模型    
kmeans.fit(X)    
  
# 获取聚类标签和聚类中心    
labels = kmeans.labels_    
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 创建一个figure和两个子图  
fig, axs = plt.subplots(1, 2, figsize=(12, 6))  
  
# 第一个子图:绘制原始样本点  
axs[0].scatter(X[:, 0], X[:, 1], c='gray', s=50, alpha=0.7)  
axs[0].set_title('Original Data')  
axs[0].set_xlabel('Feature 1')  
axs[0].set_ylabel('Feature 2')  
  
# 第二个子图:绘制聚类后的样本点和聚类中心  
axs[1].scatter(X[:, 0], X[:, 1], c=labels, s=50, cmap='viridis')  
axs[1].scatter(centroids[:, 0], centroids[:, 1], c='red', s=200, alpha=0.5)  
axs[1].set_title('KMeans Clustering')  
axs[1].set_xlabel('Feature 1')  
axs[1].set_ylabel('Feature 2')  
  
# 显示整个figure  
plt.tight_layout()  # 确保子图之间不会重叠  
plt.show()

总结

无监督学习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未标记数据中挖掘潜在结构和关系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其基本概念、分类和分群方法、基本步骤、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的介绍,以及通过代码示例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无监督学习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然而,无监督学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算法选择的复杂性、结果解释的主观性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并结合领域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结果解释和应用。

未来,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无监督学习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中的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谢谢大家的阅读!

如果觉得这篇博客对你有用的话,别忘记三连哦。

我是豌豆射手^,让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ttp://www.kler.cn/a/272675.html

相关文章:

  • 快手极速版如何查找ip归属地?怎么关掉
  • python如何解析word文件格式(.docx)
  • Go语言简洁框架目录和高效的快发框架设计
  • HTML中link的用法
  • 镭速大文件传输视频文件预览实现原理
  • C# 获取PDF文档中的字体信息(字体名、大小、颜色、样式等
  • rsa数据加密无大小限制——golang实现
  • 华为认证大数据工程师(HCIA-Big Data)--填空题
  • 回到街头 - 数字时尚嘉年华:Web3的时尚未来,4月香港兰桂坊盛大启幕
  • SSM框架,MyBatis-Plus的学习(下)
  • 代码+视频,R语言使用BOOT重抽样获取cox回归方程C-index(C指数)可信区间
  • 闯关升级游戏特点,闯关小程序游戏开发
  • acwing算法提高之搜索--剪枝
  • Verilog中`include的用法
  • 网络面试题整理
  • VisualStudio的使用
  • java数据结构与算法刷题-----LeetCode55. 跳跃游戏
  • 组件化开发
  • 视频桥接芯片#LT8912B适用于MIPIDSI转HDMI+LVDS应用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 算法——贪心
  • 中霖教育好吗?口碑怎么样?
  • JavaWeb:vue、AJax、ELement、maven、SpringBoot、、Http、Tomcat、请求响应、分层解耦
  • Tailwind CSS如何使用
  • 探寻未来之路: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 可视化搭建一个智慧零售订单平台
  • Android的三种动画详解(帧动画,View动画,属性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