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中的“规则”分享
了解规则、熟悉规则、尊重规则、影响规则
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讲规则这东西?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不同的规则。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每当进入新的环境,只有那些快速了解规则、熟悉规则的人,才能更快的适应环境,更好的在这个环境里长期生存下去。
因此,当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时,第一要务就是要快速了解新环境的“生存规则”。
工作中的“规则”有哪些?
公司与团队、管理者与员工
- 公司:公司的本质是一个经济组织,一个长期不盈利的公司必然无法长期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关心公司靠什么盈利?自己所处的业务靠什么盈利?对公司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所在的团队为公司的存在提供了什么支撑?
- 团队:一个团队就相当于一个战斗单元,不同的战斗任务造就了不同的团队。
身处同一个战壕,成为一起冲锋陷阵的兄弟不容易,需要相互帮助与支持。同时也要意识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 一线管理者:为团队的战斗目标负责,需要把攻城掠地的战斗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战斗策略,以及对应的人员分工安排。为结果负责。
这也是为什么一线管理者更看重“选”和“用”,而更少的看重“育”。原因在于“选”和“用”是在人员能力维度上做调整,“育”是在某个维度的深度上做调整,前者见效更快。“育”的效果体现在中长期,结合团队的特点,极容易出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此,遇到肯“育”的管理者,就好好珍惜吧!
- 一线员工:员工与公司本质上是雇佣关系;员工与团队其他同事以及管理者之间本质是协同关系,共同组成一个最小的战斗单元。
这里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还有一个违反人性的是工作中要做到“亲而不密”,不能因为亲疏关系影响到团队中的“公平”。
绩效
绝大多数头部互联网公司都有强制末位的规则。因此,拿到低绩效,可能并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所在的环境使然。
绩效规则分为两部分:
- 潜力部分:4档。3、4档处于中高档。1、2档属于低潜。判断潜力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有晋升到下一层级的潜质。
一个糟心的事实就是,随着不断的晋升,潜力会越来越低。拿到一个好绩效也越来越难。
- 绩效部分:7档。1、2、3档属于低绩效;4、5属于中等绩效;6、7属于高绩效。
判断绩效有如下几点逻辑:
- 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60分 不符合预期
- 做了应该做的:60~70分 符合预期-
- 多做了一点点:70~80分 符合预期+
- 多做了很多且还有不错结果:80~90分 超出预期-
- 作出了超越当前职级有挑战的亮点:90+ 超出预期+
工作中,建议比应该做的做好那么一点点,比应该该想的多想那么一点点。两点原因:
- 公司在发展,个人发展的速度需要>所处环境发展的速度才能不被淘汰。
-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如果判断“应该做”的标准呢,参考公司职级模型;或者横向看看同职级中位以上的人都在做些什么。
晋升
很多人都有升职加薪的愿望,如果不了解所处环境晋升的规则,那么就只能停留在“愿望”层面。
一句鸡汤:“愿望从来不会改变现实,行动才会。”
那要如何行动呢?,有如下这么两点:
- 多度公司的职级模型手册,看看在公司层面对于下一职级的要求是怎么样的。
- 对标团队中上一个职级的同学,看看那么都在做些什么,你是否也能做到。
关于晋升,还有几点“规则”:
- 现在的晋升导向是需要“已经达到”目标职级的能力才能晋升。
最好的证明就是已经在干目标职级应该干的事情。所以,当你觉得老板在给你压力的时候,有三种情况:1)给到下一职级的事情希望你晋升;2)自己能力不够,接不下来;3)老板安排不对,给了远超能力范围的事情;
-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晋升,是有“比例”限制的。
三角形是一种较为牢固的结构,一个健康的组织也最求人员梯队的良好。意味着,越低职级的晋升“比例”越高,越高职级的晋升成功率越低。
- 做好自己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决定晋升结果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某一年你的晋升竞争对手都很强,那么你的成功机会就会偏低。
因此,对于晋升这件事,只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