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层协议--TCP
1、TCP协议的特性
面向连接(需要建立连接,才能继续通信)
面向字节流的一对一通信模式
通过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 确保可靠传输
报头大小20字节(若带选项,最大60字节)
2、TCP报文字段
16位源端口号 和 16位目的端口号 -- 2 + 2 = 4 字节
32位序号 和 32位确认序号 -- 4 + 4 = 8 字节
4位首部长度 -- 6位保留标志位 -- 共占 2字节
16位窗口大小 -- 2字节
16位校验和 -- 2字节
16位紧急指针 -- 2字节
2.1、16位源端口号和16位目的端口号
标识:发送端的端口号和接收端的端口号
16位目的端口号,用于解包之后的分用给上层。
2.2、4位首部长度
4位首部长度的表示范围 - [0 , 15]
但是,在这里,规定单位是4字节 --> 因此,表示的范围为[0 , 60] 字节
通过4位首部长度,就可以用来进行解包:
1、读取报文前20字节(报头)
2、读取4位首部长度(报头+选项总长度)
3、计算4位首部长度表示的字节数(a * 4 = x),x字节
4、if x == 20 -- 没有选项; if x > 20 -- 带有选项(此时就可以提取选项了)
2.3、16位校验和&16位紧急指针
16位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是否传输正确
16位紧急指针:用于表示传输的数据中,哪一部分是紧急数据--> 优先处理。 其实就是某一段数据的其实地址,标识这段数据是紧急数据。
2.4、16位序号&16位确认序号
16位序号:TCP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 -- 即序列号
如何理解这个序号呢:
所谓的数据的序号,其实就是发送方的发送缓冲区的数组下标!!
因此,在这,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的大小也就是序号的最大值了:2^16 - 1 = 65535
16位确认序号:用来告知发送方,哪些数据已经被收到了,并告知对方从哪里开始继续发送数据。
比如:确认序号为3001,代表3000及其以前的数据,我都收到了(序号为1-3000的数据我都收到了),之后从序号为3001开始继续往后发送。
问题:这样看来其实只需要16位序号,就能保证上述需求了,为什么还要一个16位确认序号啊?
TCP是全双工协议:在发送应答的时候,还可以发送数据(那么此时,既需要确认序号,也需要序号)。
2.5、6位保留标志位
ACK:应答标志位
URG:标识16位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PSH:催促接收方赶快拿走接收缓冲区的数据
SYN:请求建立连接
RST:请求重新建立连接
FIN:通知对方,本端即将断开连接(关闭)
3、TCP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策略
3.1、确认应答机制 - ACK标志位
在A-B通信时,A端发送数据之后,无论B端是否要回文,B端都必须返回一个报文,其中将ACK标志位置一,标识确认应答;
A端收到报文,方知对方收到了报文。
(只要发送方收到应答,就认为确认应答,接收方不用收到应答)
问题来了:假设A方发送了4个报文,而只收到B方的3个应答,如何确认是哪个报文丢失了呢?
结合应答中的16位确认序号,方知哪些数据被收到(反之,就知道哪些数据没有被收到)
3.2、捎带应答机制
因为TCP是全双工的,在接收数据的时候,也可以发送数据。
由于确认应答机制的存在,强迫接收方必须发送应答。
因此,为了提高通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