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常考简答题(1)
1.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2.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
还通信资源)的过程;像一个管道一样,使得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到终点;
优点:数据不会丢失,且数据保持原来的序列,简单可靠;
缺点:建立连接后一直占用信道,使其利用率降低,且对通信终端物理上有要求,难
以差错控制。
(2)报文交换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再查找转发表,转发
到下一个结点的交换方式,是分组交换的前身;
优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不存在建立连接的时延,用户随时可以发送报文;
缺点:报文交换时的排队时延长,且报文本身长度大,对用作转发的路由器暂存空间
要求大。
(3)分组交换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一个报文划分成几个分组后再进行传输,即对单个分组即可进
行存储与转发;
优点:动态分配带宽,逐段占用网络,路由结点交换灵活,网络时延降低,差错减少,
可靠性提高;
缺点:存储转发时也存在排队时延。
3.在OSI参考模型中,如果一个应用层程序需要发送一段文本数据到另一个网络节点,请描述数据从应用层传输到物理层的整个过程。
应用层:生成文本数据,并根据应用层协议(如HTTP)对数据进行封装。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编码、加密或压缩等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确保两个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
传输层:将来自会话层的数据分段,并添加传输层头部(如TCP或UDP头部),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传输服务。
网络层:将传输层的数据包封装成IP数据报,添加网络层头部,进行路由选择,将数据报发送到目标网络。
数据链路层:将IP数据报封装成帧,添加帧头和帧尾,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确保数据在物理链路上正确传输。
物理层:将帧转换为比特流,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光纤)传输到目标节点。
4.计算机网络五层协议栈的体系结构自上往下分别是什么?简述每层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五层协议栈的体系结构自上往下分别是: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每层的作用简述如下:
(1)应用层
作用: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直接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它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以及完成用户在网络上的各种工作和任务。应用层协议定义了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不同的协议,如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等。
(2)运输层
作用:运输层负责为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它提供了端点之间可靠、透明的数据传递,实现了端到端的差错恢复和流量控制。运输层主要使用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TCP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则提供无连接、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传输服务。
(3)网络层
作用: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它负责将传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和包进行传送,并负责选择最佳路径以及规划IP地址。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是IP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和寻址方式,确保数据包能够正确地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网络。
(4)数据链路层
作用: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它通过使用专门的链路层协议,如HDLC(高级链路控制协议)和PPP(点到点协议),确保数据在物理链路上可靠地传输。
(5)物理层
作用:物理层是OSI模型的最底层,负责比特流的传输。它定义了与传输媒体接口有关的特性,包括机械特性(如接口形状、大小、引线数目)、电气特性(如流入规定电压范围)、功能特性(如电压表示的信号意义)和过程特性(如建立连接时的工作步骤)。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转换为能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并接收来自物理介质的信号,将其转换为数据。
5.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 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 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①数据长度为 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 100kbit/s。
②数据长度为 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 1Gbit/s。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根据题设条件,可知:
(1)发送时延=107bit/(100×103bit/s)=100s;
传播时延=1000×103m/(2×108m/s)=5ms;
(2)发送时延=103bit/(1×109bit/s)=1μs;
传播时延=1000×103m/(2×108m/s)=5m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且发送速率低,则在总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若数据长度短且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有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