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和适配器模式有什么区别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和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是两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它们看似相似,但在设计意图、使用场景以及功能上有一些显著的区别。下面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目的与意图
-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代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对某个对象的访问。代理对象充当“中介”,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代理可以增加额外的功能,如延迟加载、安全控制、日志记录等。代理对象与目标对象通常有相同的接口,因此可以在客户端不感知的情况下替代目标对象。
常见场景:
- 虚拟代理:延迟加载大型对象或资源。
- 远程代理:客户端和目标对象分布在不同的地址空间。
- 安全代理: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进行权限验证。
- 智能代理:在访问目标对象时,附加一些额外的功能,如记录访问次数。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适配器模式的目的是让两个不兼容的接口可以协同工作。适配器通过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接口,从而使得不兼容的类能够一起工作。适配器通常用于解决接口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在已有的类库或系统之间。
常见场景:
- 将不同系统中的接口统一,以便系统间能够互操作。
- 改变现有类的接口,以使其能够与其他类兼容。
2. 结构
-
代理模式:
- 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
- 代理对象通过将请求转发到目标对象,或在请求前后做额外处理。
- 客户端 → 代理对象 (Proxy) → 目标对象 (RealSubject)
-
适配器模式:
- 适配器对象实现目标接口,适配并转化客户端要求的接口与被适配类的接口之间的差异
- 客户端 → 适配器对象 (Adapter) → 被适配对象 (Adaptee)
3. 功能和应用
-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的核心是“控制访问”。
- 代理对象可以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如权限控制、延迟加载、缓存等。
- 代理和目标对象通常是相同的类型(即它们都实现了同样的接口)。
示例:远程代理(如在分布式系统中,代理类用于远程调用目标对象)或虚拟代理(用于延迟加载某些计算量大或数据量大的对象)。
-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的核心是“转换接口”。
- 适配器对象将目标对象的接口转化成客户端能够理解的接口。
- 适配器和目标对象的类型不一定相同,适配器充当“桥梁”,使得两个不兼容的接口能够互操作。
示例:将旧的接口适配到新的接口,或者将一个类的接口适配为另一个类的接口。
4. 责任范围
-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的责任是控制和管理对真实对象的访问,可以实现控制、优化和额外的行为。
-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的责任是转换接口,确保不同接口之间可以无缝连接,保证协作的顺利进行。
5. 总结
特性 | 代理模式 (Proxy) | 适配器模式 (Adapter) |
---|---|---|
主要目的是 | 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 | 使不兼容的接口能够协同工作 |
结构 | 代理对象与目标对象有相同的接口 | 适配器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另一个接口 |
职责 | 控制访问、延迟加载、安全、日志等 | 解决接口不兼容的问题,进行接口转换 |
示例场景 | 延迟加载、远程代理、安全代理等 | 解决类库或系统之间接口不兼容的问题 |
- 代理模式主要关注控制访问,它通过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增加一个代理对象,从而对目标对象进行控制。
- 适配器模式主要关注接口转换,它通过适配器将不兼容的接口转化为客户端所期望的接口,允许不兼容的对象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