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网络 | 理解NATPT, 数据链路层Done
前言:本节内容结束数据链路层, 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见一个综合性面试题,另一个就是NAT技术NATPT。 那么废话不多说, 开始我们的学习吧!!!
ps:最好先看一下上一篇再看本节哦:Linux网络 | 进入数据链路层,学习相关协议与概念-CSDN博客
DNS
域名析服务,实际上我们在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我们真正要访问服务器的是拿着IP地址访问的,但是IP地址不容易记,为了让互联网更容易使用,就有了一套域名解析服务,这套服务就叫的DNS。
域名
这里以www.baidu.com为例:
- .com:一级域名,表示一个企业域名,同级的还有“net”(网络提供商),“org”(非盈利组织)等。
- baidu:二级域名 一般都叫做公司名。
- www:习惯用法。可以不写。
这里关于域名有一道面试题:当我输完域名之后,一按回车,就拿到网页的整个过程?
这道题可以分为三步谈:
- http的过程 +域名解析
- https谈一下
- 谈论细节
下面是博主大概说的框架:
- 经过域名解析,拿到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然后浏览器就拿着目标主机的IP地址去进行三次握手。然后进行密钥协商。这些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通信,构建http请求,构建http请求的时候就构建它的请求报头,状态行,空行和数据。 然后我们的目标主机拿到请求之后,就对客户端进行应答。构建响应报文,构建响应报头,响应状态行,空行,报文。然后根据http的连接将响应报文发给客户端。浏览器得到之后就对得到的报文进行解析,解析之后提取他的正文,对他的正文进行解释,进行渲染工作,就能看到我们看到的网页了。
- 其实在三次握手完成之后,数据通信之前,双方还要进行密钥协商。 这里就用到了我们之前学到的证书的内容。
- 谈完应用层, 然后进入传输层。http底层其实都是字节流,我们的请求都是要拷贝到发送缓冲区,由http进行传输控制。http的传输控制策略有很多,什么连接管理,流量控制,拥控制,确认应答,32位字号,超时重传等等。
- 然后就到了IP层,tcp其实只是来控制传输数据时的可靠和效率。但是真正进行传输数据,进行办事的还是IP层,也就是网络层。在IP层,有子网划分,查路由表,IP分片和组装等等技术确保能够正确的由原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 然后为什么有IP分片和组装就到了数据链路层的Mac帧的内容,Mac有MTU和MSS两个技术倒逼上层的一次发送的报文不能太大。
ICMP
先谈ICMP的作用, 有如下四个性质:
- 确认IP包是否成功到达目标地址。
- 通知在发送过程中IP包被丢弃的原因。
- ICMP也是基于IP协议工作的.但是它并不是传输层的功能,因此人们仍然把它归结为网络层协议。
- ICMP只能搭配IPv4使用,如果是IPv6的情况下,需要是用ICMPv6。
我们细谈ICMP的作用, ICMP有什么用呢?上面的第二条性质是什么意思。假如我们平时使用不适用ICMP协议,那么我们主机A向主机B发送信息,如果发送不过去,那么这个报文就被丢弃了,一段时间后主机A就会超时重传。
但是如果有ICMP报头封装一层。 那么就会由路由器1返回给主机A一条信息,告诉我们信息不可达。
就是说IP上面一层报头封装的不是tcp和udp、是ICMP。事实上,其实是有一种原始套接字系统调用的。这个系统调用就能够直接越过tcp、udp,直接封装ICMP报头。以后每台主机在网络层都能查看到ICMP。你给我的是ICMP、返回的也带有ICMP。
最后, 也有一个关于ICMP面试题:telnet是23端口ssh是22端口。那么ping是什么端口?
其实ping命令是基于ICMP,工作在网络层的。而端口号是传输层的内容。在ICMP中根本不关注端口号这样的信息。
重谈NAT技术
在我们之前在IP层讲解NAT技术的时候遗留了一个问题,就是由服务器公网向私网中响应, 如何响应呢?
首先我们先回忆一下我们的NAT:
NAT能够将私有IP对外通信时转为WAN口IP也就是就是一种将私有IP和全局IP相互转化的技术方法。
很多学校,家庭,公司内部采用每个终端设置私有IP,而在路由器或必要的服务器上设置全局IP。
全局IP要求唯一,但是私有IP不需要; 在不同的局域网中出现相同的私有IP是完全不影响的;
NATPT
其实由公网响应私网的根本问题就是在内网当中,如果多态主机都访问同一个外网服务器。那么返回的服务器数据中,其实目的IP都是路由器的WAN口IP。此时, 我们哪一条报文是给哪一台机器的, 就分不清楚了。
所以,我们的路由器在输出的时候,在路由器内部会生成一张内网的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到外网的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的映射关系。这张表,我们称为NAT转化表。
比如说今天客户端A,IP地址:10.0.0.10,端口号1025要同目标主机位:163.21.1209,端口号0,最后经过替换之后就将源P替换成了WANIP,然后就会在映射表里面添加一组映射关系。
然后,其中,对于不管是映射的左边还是右边,如果把他们整体当成一个字串,映射左边的字符宰在内网当中是唯一的,映射右边的字特串在公网中是唯一的——这个的唯一性是由后面的端口号保证的。
这个唯一性如何保证,就比如主机B也发送报文,然后经过路由器转化后报文的源IP也变成了WAN口IP。 这时候,端口就不一样了,如果映射表中的上一个数据的端口号是1025,那么这个新转化的报文的源IP端口号中的端口号就一定不能是1025。必须是别的东西,比如1026。 这样就保证了唯一性。
综上,NAT在替换的时候,不仅仅会替换IP。也会替换端口号.这样就保证了映射表中的键值对是双向的!!即映射双方互为键值!!
所以,当数据回来的时候,我们的数据就知道是给哪个目的IP,哪个目的端口号。去查键值对,就能锁定内网当中的目标主机了!
NAT技术的缺陷
关于NAT技术的缺陷, 其实我们能感觉出来:
- 无法从NAT外部向内部服务器建立连接
- 装换表的生成和销毁都需要领外开销;
- 通信过程中一旦NAT设备(即路由器)异常,所有的tcp连接也都会断开。
NAT和代理服务器
路由器往往都具备NAT设备的功能,通过NAT设备进行中转,完成子网设备和其他子网设备的通信过程。
代理服务器看起来和NAT设备有一点像。客户端像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代理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真正要请求的服务器;服务器返回结果后,代理服务器又把结果回传给客户端。
那么NAT和代理服务器的区别有哪些呢?
- 从应用上讲、NAT设备是网络基础设备之一,解决的是IP不足的问题。代理服务器则是更贴近具体应用,比如通过代理服务器进行翻境,另外像迅游这样的加速器,也是使用代理服务器。
- 从底层实现上讲、NAT是工作在网络层,直接对IP地址进行替换。代理服务器往往工作在应用层。
- 从使用范围上讲、NAT一般在局域网的出口部署,代理服务器可以在局域网做,也可以在广域网做,也可以跨网。
——————以上就是本节全部内容哦, 如果对友友们有帮助的话可以关注博主, 方便学习更多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