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Linux网络基础

网络基础

  • 计算机网络背景
    • 网络发展
    • 认识协议
  • 网络协议初识
    • 网络协议栈
    • 协议分层
    • OSI七层模型
    • 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
  • 网络传输基本流程
    • 同局域网的两台主机通信
    • 跨网络的两台主机通信
  • 网络中的地址管理
    • 认识IP地址
    • 认识MAC地址

计算机网络背景

网络发展

独立模式: 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

在早期的时候,计算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此时如果多个计算机要协同完成某种业务,那么就只能等一台计算机处理完后再将数据传递给下一台计算机,然后下一台计算机再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效率非常低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互联: 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完成数据共享;

这时就有人设法将这些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当某个业务需要多台计算机协同完成时,就可以将共享的数据放到服务器中进行集中管理,此时各个计算机就都能获取到这些共享的数据,所以各个业务在处理就能随时进行切换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局域网LAN: 计算机数量更多了, 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连接在一起;

后来这样的网络雏形逐渐发展,连入这个网络中的机器变得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局域网的概念。

在局域网中有一种设备叫做交换机,交换机主要完成局域网内数据的转发工作,也就是在局域网内将数据从一台主机转发给另一台主机。各个局域网之间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路由器主要完成数据的路由转发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广域网WAN: 将远隔千里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认识协议

“协议” 是一种约定。计算机之间的传输媒介是光信号和电信号. 通过 “频率” 和 “强弱” 来表示 0 和 1 这样的信息. 要想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 就需要约定好双方的数据格式。而网络协议是通信计算机双方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约定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此时双方计算机才能识别约定的相关内容。

比如通信计算机双方曾经做过如下约定:

  1. 如果code的值为1,则表示需要将data的值存储进数据库。
  2. 如果code的值为2,则表示需要将data的值写入日志信息。
  3. 如果code的值为3,则表示需要将data的值进行打印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就是一个位段结构,我们是可以通过位段来表示某种协议规定的,而实际上计算机网络里面的协议报头也就是通过位段来实现的。

我们有了这样的约定后,当甲计算机向乙计算机发送类似于{1, 0x1234}的数据时,乙计算机识别到code的值是1,于是就知道了甲计算机是让自己将data的值存储进数据库,这是一种纯软件的约定方案。

网络协议初识

网络协议栈

网络协议栈主要负责数据的通信,其自顶向下可分为5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在学习操作系统的时候知道,操作系统中包含进程管理、文件管理、内存管理、驱动管理这四大模块,操作系统层与用户层之间有着系统调用层,操作系统层往下是驱动层,而驱动层再往下就是各种硬件设备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协议栈各部分所处位置与操作系统有这密切的关系:

  • 应用层是位于用户层的。 这部分代码是由网络协议的开发人员来编写的,比如HTTP协议、HTTPS协议以及SSH协议等。
  • 传输层和网络层是位于操作系统层的。其中传输层最经典的协议叫做TCP协议,网络层最经典的协议叫做IP协议,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TCP/IP协议。
  • 数据链路层是位于驱动层的。 其负责真正的数据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整个网络协议栈呈现出一种层状结构,该协议栈贯穿整个体系结构。

将通信过程进行抽象

此时我们可以将通信过程进行抽象,可以将通信理解成不是两台机器在通信,而是这两台机器当中的网络协议栈之间在进行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协议栈中各层的功能

  •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要实现通信我们首先要能够将数据发送出去,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就是负责数据真正的发送过程的。

  • 网络层

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支持下,现在能够将数据发送出去了,但是我们还应该知道数据应该往哪里发,而网络层完成的就是数据转发,解决了数据去哪里的问题。

  • 传输层

现在有了发送数据的能力,也知道数据应该往哪里发,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发出去的数据能够成功的到达对端主机,比如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丢包或对端主机关机,甚至对端服务器出错,导致数据传送出现问题。而传输层的工作就是处理传输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保证数据可靠性。

  • 应用层

也就是说,网络协议栈的下三层能够保证把数据交付给对端主机,但现在我们还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将数据发送给对端主机的目的是什么,而这就是应用层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层需要根据特定的通信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达到某种业务性的目的。

因此网络协议栈的下三层主要的完成的工作就是处理通信细节,而应用层主要完成的就是某种具体的业务细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协议栈分层的目的

实际上,我们在设计协议栈的时候也可以不进行分层,将各个层的功能全部写在一起,将这些小模块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模块。但这样的设计方式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了,设计人员必须能够编写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整个通信过程的代码,并且最终设计出来的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是很低的。

层状结构的本质是软件工程上面的解耦,此时层与层之间只有接口的相互调用关系,此时我们就可以让研究不同领域的开发人员编写不同层的代码,最后再将各层的代码联调起来,由于每一层的代码都是对应领域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因此代码联调后整体的性能也是很高的。

并且这样的层状结构可以增加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比如有一天你觉得数据链路层的代码已经无法承担起通信的能力了,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协议对它进行替换,而其他各层对应的协议都不用换,这就叫做可扩展性。而如果协议栈的某一层出现了问题,我们只要确定了是哪一层出了问题,就可以直接去对应层去找问题,这就叫做代码的可维护性。

协议分层

协议分层的好处

网络协议栈设计成层状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层与层之间进行解耦,保证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比如在打电话的时候,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实际这两个人并不是直接进行沟通的,而是甲的电话将甲说的话记录下来,经过一系列编码转码后,通过通信网络将信息从甲的电话传递到了乙的电话,然后信息在乙的电话中再经过对应的编码转码,最后乙才通过话筒听到了甲所说的话。

其中,人与人之间通信使用的是汉语,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语言层;而电话和电话之间通信使用的是电话系统相关的一些接口,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通信设备层。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都用上了智能手机,此时我们下层使用的通信设备变了,或是这部电话卖到了其他国家,此时上层使用的通信语言变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正常沟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层最大的好处在于“封装”,在分层情况下,将某层的协议进行替换后,通信双方之间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理解各层之间直接通信

从上述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虽然在打电话时我们并不是直接进行沟通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在直接进行沟通的。因此对于网络协议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关于通信,同层协议可以认为自己在和对方层直接进行通信,从而达到简化对于网络协议栈的理解。

也就是说,在网络协议栈中我们可以认为通信双方的应用层之间直接在进行通信,也可以认为通信双方的传输层之间直接在进行通信,对于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也同样如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SI七层模型

  •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和规范;
  • 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 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
  • OSI 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其最主要的功能使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 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概念清楚,理论也比较完整. 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

OSI七层模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

TCP/IP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还包括许多协议,共同组成了TCP/IP协议簇。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五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 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现在的WiFi无线网使用的电磁波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集线器(Hub)就是工作在物理层的。
  • 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数据链路层底层的网络通信标准有很多,如以太网、令牌环网、无线LAN等。交换机(Switch)就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
  • 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例如在IP协议中,通过IP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出两台主机之间数据传输的线路(路由)。路由器(Router)就是工作在网络层的。
  • 传输层: 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能够确保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 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间沟通。比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我们的网络编程主要就是针对应用层的。

与OSI七层模型七层模型对应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般而言:

  • 对于一台主机,它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
  • 对于一台路由器,它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的内容。
  • 对于一台交换机,它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的内容。
  • 对于集线器,它只实现了物理层的内容。

网络传输基本流程

同一个网段内的两台主机进行文件传输,此时各层对应的协议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局域网的两台主机通信

同一个局域网内的主机是能够直接进行通信的,因为最初局域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局域网内的主机能够进行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用户要将文件传输给另一台主机前,该文件数据需要先通过网络协议栈进行封装:

  1. 文件数据先交给应用层,应用层添加上对应应用层协议的报头信息后,将数据再交给传输层;
  2. 传输层收到数据后,再添加上对应传输层协议的报头信息,并将数据继续向下进行交付;
  3. 网络层收到数据后,再添加上对应网络层协议的报头信息,接着将数据再交给链路层;
  4. 链路层收到数据后,最后再添加上对应链路层协议的报头信息,至此数据封装完毕。

数据封装完毕后就可以通过局域网将其发送给对端主机了,而当对端主机收到数据后,对应也需要通过网络协议栈对该数据进行解包与分用:

  1. 链路层收到数据后,先将数据中对应链路层协议的报头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剩下的数据交给网络层;
  2. 网络层收到该数据后,再将数据中对应网络层协议的报头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剩下的数据继续向上进行交付;
  3. 传输层收到该数据后,再将数据中对应传输层协议的报头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剩下的数据再交付给应用层;
  4. 应用层收到数据后,最后将数据中对应应用层协议的报头信息提取出来,至此便完成了数据的解包与分用。

任何一台主机在发送数据之前,该数据都要先自顶向下贯穿协议栈来完成数据的封装,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层协议都会添加上对应的报头信息;而任何一台主机收到数据后,都要先自底向上贯穿协议栈来完成数据的解包和分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层协议都会将对应的报头信息提取出来。

什么是报头?

报头本质也是一种数据,报头一般是通过位段实现的,因此协议栈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对应的位段来表示当前层的报头。

数据的封装与解包:

  • 数据封装,实际就是不断给数据加上各种对应的报头,这些报头里面填充的就是对应的各种协议细节。
  • 数据解包,实际就是不断从数据中提取对应的报头,并对提取出来的报头进行数据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报头与有效载荷

当对端主机收到数据后,需要自底向上贯穿协议栈,依次进行数据的解包与分用。在这个解包的过程中,每一层的协议只需要提取出数据中对应的报头,然后对该报头进行分析处理,而剩下的数据则直接交付给上层就行了。

因为每一层的协议实际上只关心数据中与当前层对应的报头信息,而剩下信息的具体内容根本不必关心,我们将数据中除当前层的报头以外的数据叫做“有效载荷”。

上层协议在数据封装时添加的报头信息,在下层协议进行数据解包时看来就是有效载荷。比如数据封装时应用层添加的报头信息,在对端主机进行数据解包时,在对端主机的传输层、网络层以及链路层看来,该应用层曾经添加的报头信息就是有效载荷。

跨网络的两台主机通信

局域网之间都是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的,因此一个路由器至少能够横跨两个局域网。而这些被路由器级联局域网都认为,该路由器就是本局域网内的一台主机,因此路由器可以和这些局域网内的任意一台主机进行直接通信。

比如下图所示,局域网1内的主机1想要与局域网2内的主机7进行通信,此时只需要将数据发送至路由器中,然后路由器再讲数据局域网2内的主机7。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采用不同通信标准的两个局域网内的主机通信

如果路由器级联的两个局域网采用的是相同的通信标准,那么通信过程大致就是上述那样。但被路由器级联的局域网可能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标准,比如局域网1采用的是以太网,而局域网2采用的却是令牌环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以太网和令牌环网是不同的通信标准,它们给数据添加的报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令牌环网当中的主机无法对以太网当中的数据帧进行解包。

这种情况实际是由路由器来处理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一个设备,我们可以认为路由器当中的协议栈是下面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局域网1内的数据要发送到局域网2时,路由器接收到局域网1发送的数据以后,会先对以太网的报头进行解包,将剩下的数据交付给网络层,此时网络层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后,再将数据向下交付给链路层,此时数据就会添加令牌环相应的报头信息,然后再将信息发送至局域网2,此时该数据就能够在令牌环网当中传输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为什么能够“认路”?

一个路由器可能会级联多个局域网,当路由器需要将一个局域网的数据转发到另一个局域网时,路由器如何知道该数据应该转发到哪一个局域网的呢?

路由器其实是通过IP地址来确定数据的转发方向的,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而在数据向下进行封装时,在网络层封装的报头当中就会包含两个字段,分别是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当路由器需要将一个局域网的数据转发到另一个局域网时,在路由器的链路层会先将数据的在当前局域网对应的底层报头去掉,然后将剩下的数据向上交付给网络层,此时在网络层就可以获取到该数据对应的目的IP地址,然后路由器就可以根据该IP地址在路由表当中进行查找,最终就能够确认该数据应该发送到哪一个局域网。

IP地址的存在除了帮助数据“路由”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屏蔽了底层网络的差异。对于通信主机双方的IP层及其往上的协议来说,它们并不需要关心底层采用的是以太网还是令牌环网,它们认为只要填写了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就能够将数据发送出去,因此现在主流的网络也叫做“IP网络”。

网络中的地址管理

认识IP地址

  • IP地址是在IP协议中,用来标识网络中不同主机的地址。
  • 对于IPv4来说,IP地址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整数。
  • 我们通常也使用“点分十进制”的字符串表示IP地址,例如192.168.0.1,用点分割的每一个数字表示一个字节,范围是0-255。

需要注意的是,IP协议有两个版本,分别是IPv4和IPv6。IPv4用32个比特位来标识IP地址,而IPv6用128个比特位来标识IP地址。

认识MAC地址

  • MAC地址用来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相连的节点。
  • 长度为48位,及6个字节,一般用16进制数字加上冒号的形式来表示(例如:08:00:27:03:fb:19)。
  • 在网卡出厂时就确定了,不能修改。MAC地址通常是唯一的(虚拟机中的MAC地址不是真实的MAC地址,可能会冲突,也有些网卡支持用户配置MAC地址)。

如何在Linux中查看自己的MAC地址?

使用ifconfig命令可以查看当前主机所对应的网卡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ttp://www.kler.cn/a/108169.html

相关文章:

  • 10款PDF合并工具的使用体验与推荐!!!
  • vue3 pdf base64转成文件流打开
  • 【Python】爬虫通过验证码
  • Java复习42(PTA)
  • Python数据预处理
  • SpringBoot(十)SpringBoot使用QQ邮箱stmp发送邮件
  • IOC课程整理-15 Spring 类型转换
  • JavaScript_对象_Function_定义与参数
  • 文章分类管理接口
  • Gin vs Beego: Golang的Web框架之争
  • Vue 路由传参和获取参数的方法
  • C++类模板再学习
  • 闭包通俗解释,Demo(Go Java Python)
  • winodos下使用VS2022编译eclipse-paho.mqtt.c并演示简单使用的 demo
  • pytest方法间变量值传递--request夹具
  • ajax有哪些优缺点?
  • Azure - 机器学习:使用 Apache Spark 进行交互式数据整理
  • MySQL篇---第五篇
  • SSM宾馆客房管理系统开发mysql数据库web结构java编程计算机网页源码eclipse项目
  • 基于SSM和VUE的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
  • vue列表新增存储假数据
  • OpenCV学习(二)——OpenCV中绘图功能
  • 【孙哥说Spring5】第三章 Spring的事务处理
  • 图解Kafka高性能之谜(五)
  • 【计算机网络笔记】DNS报文格式
  • 日常软件游戏丢失msvcp120dll怎么修复?分享5个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