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生活不易,保持优雅》读书摘录
目录
书简介
作者成就
书中内容摘录
良好的家世背景,书香门第为求学打基础
求学相关
念大学
清华研究生
自费英国留学
法国留学自学文学
战乱时期回国
当校长
当小学老师
创造话剧
支持钱锺书写《围城》
出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
接受清华大学的约聘
教女儿
特殊时期的“灾祸”与批斗
自学西班牙语后翻译《堂吉诃德》
继续被批斗
出国访问交流
书简介
书介绍了杨绛从出生、求学、婚姻、写作、生活、教学等等方面的经历。不妨读一读,体会作者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的生活态度。
作者成就
在写作上,她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受万人追捧;长篇小说《洗澡》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经历的思想改造运动为背景创作的,施蛰存曾赞其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在翻译上,她的《唐·吉诃德》译本卓然于世;
在剧本上,创作了剧本《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喜剧一上演即赢得满堂彩。
书中内容摘录
良好的家世背景,书香门第为求学打基础
1、家世
杨绛的曾祖父、祖父都在江浙地区做过官,家中子弟自小都要读书受教,可谓一门书香之家,代代都是读书之人。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一名进步学者,也是名满天下的法学家。
杨荫杭出生于1878年,字补塘,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即文采风流,闻名乡里。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同年,杨荫杭考入这所学堂。
杨荫杭是有真才实学的,不久,他再次考入另一所学堂,那就是上海的南洋公学,即赫赫有名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8年,杨荫杭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至日本的东京专门学校留学,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国内发生了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事件,这些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的觉醒。杨荫杭加入了由留日学生们共同组织成立的励志会,旨在学好知识、激励志气、报效祖国。
这一时期,杨荫杭和几位同学共同创办了第一份留学生杂志——《译书汇编》,专门刊登政治、法律方面的国际名著,从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卢梭的《民约论》到伯伦知理的《国法泛论》、斯宾塞的《政治哲学》等欧美政治学说,还有加藤弘之的《物竞论》、鸟谷部铣太郎的《政治学提纲》等日本著作,经翻译后逐期登载。
回乡之后,杨荫杭和留日同学一起创办了“理化研究会”,日日研究理化知识,这期间还学习了英文。
2、荫杭远渡重洋,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攻读法律专业,以自己的方式寻求一条救国之路,他认为,先要了解并研究西方的民主法制,才能从中找出中国未来的去向。杨荫杭的硕士论文题为《日本商法》,论文在他离校后出版成书。
3、杨荫杭再次归国后去了北京,张謇推荐他到北京法政学堂执教。
求学相关
ps: 当时社会背景下能上学、甚至留学的,基本家庭都是比较好的。
4、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就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在整个国家暗潮汹涌之际。
她踏上了前往启明女校的道路。
启明女校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由法国天主教会为非教徒建立的女子私塾,就在上海徐家汇圣母院内,是上海有名的洋学堂。阿季的父亲有过多年留学生涯,见多识广,一般学校是瞧不上的,所以从第一个女儿寿康上学开始,他就为子女留心寻找最好的学校,几番斟酌后才选择的这里。阿季的大姐、二姐、堂姐还有二姑妈都曾在这里念书,如今又加上她和三姐。
5、1923年的夏天,阿季与大姐、三姐一同回老家无锡过暑假。这一时期,阿季的父亲杨荫杭重执旧业,继续做律师,但是他不喜欢上海,于是带领着一家迁居苏州,而祖母等人安土重迁,还是留在无锡老家。
6、父亲对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质量十分认可,也不反对别人信仰宗教,但却不愿宗教思想对孩子影响太深,若是抛弃自我而沉迷其中就不好了。
开学报到时,阿季对振华女校的第一印象很差,因为这里的环境和启明女校相比只能用破破烂烂来形容。小小年纪的阿季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转校,直到后来,阿季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才体会到这里确实是一座非常好的学校。
阿季和三姐到这里报名的第一天,学校给两姐妹单独安排了入学考试,因为其他人已经开学了。考试只有一门国文,阿季看了一下,考题是《论女子解放》。阿季在启明念书的时候读过孔孟之道的古文,作文也写过,但是这等新颖的题目却是从未见过的。阿季想来想去就低声问三姐:“解放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放脚?”三姐一边把手指放在嘴边示意她不能说话,一边又点了一下头。阿季就从放脚开始写,后面又搜肠刮肚地写了写女子扎耳眼。随后,两姐妹都被录取了。
7、阿季虽然还是很淘气,但是却越来越爱看书。马老师教了一段《道德经》,她就全背下来。放学回家,父亲有时候也会考较孩子们的学业,父亲教了阿季一篇《左传》,阿季就自己通读了整部《左传》。阿季即便是生病不上课的时候,也是自己读书。父亲看她手不释卷,就问她:“如果不让你看书会怎么样?”阿季回答:“不好过。”父亲又问她:“一星期不让你看书会怎么样?”阿季瞪大眼睛说:“那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听到后就笑着说,他也是一样的。
8、阿季16岁了。北伐战争胜利之后,学生运动兴起,经常有学生组织游行。有一次,学生会组织学生上街向行人宣传,阿季也被推选去做演讲。阿季不愿意去,她本来就个子很矮,站到街上定会被人嘲笑,而且那时候的治安很不好,万一有不轨之人借机会揩油,女孩子是容易吃亏的,她就想找个理由不去。在当时的情况下,学生只要说自己家里长辈不同意,就可以不去参加这些集会、演讲、游行等,于是阿季就去求父亲,谁知父亲一口回绝了。
父亲严肃地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你有理由,就可以去说,去不去就在你自己。”父亲又给阿季讲了一件自己从前的事情,让她听过之后自己决断。
从前杨荫杭在江苏任职审判厅厅长的时候,有一位张系军阀到上海,一些人为了迎合奉承这个大人物,就联名登报欢迎,杨荫杭竟然惊奇地在这份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是有人擅自做主将他的名字填上了。既然已经见报,别人都认定了,以为此事也只能如此了。谁知道杨荫杭不是曲意逢迎之辈,更不会忍气吞声,他立刻登报否认,公开言明自己并没有欢迎之意。他的举措让各界名流哗然,时人都笑他冥顽不化、不识时务,他却不在意,认为自己决不为了利益而损害名节。他只说了一句:“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名号与车服仪制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
杨荫杭不仅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还告诉阿季,林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Dare to say no!”翻译过来就是“敢说不!”父亲问阿季:“你敢吗?”阿季想了很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天,阿季一到学校就勇敢地亮明观点:“我不赞成,我不去。”后来,那些去做宣传的同学中,有人得到国民党高官的青睐,被请去游园吃饭,让校长等人受惊不小,生怕还有下文。这些事实也证明阿季的抉择是非常正确的。自此,阿季更加懂得要独立思考,勇于提出不同意见,不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
8、振华虽然条件不好、学生少,但是师生挤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振华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教学水平非常高。阿季后来常常后悔自己年少无知,没能跟这些好老师多学一些。振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她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本领。最重要的是,这里离阿季的家很近,于是她在课余又有很多时间能与家人亲近。
念大学
9、1928年,阿季要念大学了,她同时被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苏州东吴大学录取了,这个喜讯让全家开心不已。
东吴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很多,内容也五花八门。阿季参加过排球队,和队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打比赛。在一次和临校的比赛中,阿季还打出过漂亮的一球,赢得关键的一分,当时全场都为她鼓掌欢呼,那个场景让阿季记了好多年,后来每当看到电视上有排球赛的时候就会想起。
10、阿季在振华女校的恩师王季玉校长,为她申请到了宝贵的留学名额,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女校卫斯理大学,只要申请到奖学金就不需要自己交学费,只需个人出路费和生活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父亲和母亲都同意了,但阿季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去。一则,她不想家里再增加经济负担,父亲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人不易,阿季心疼父亲太辛苦;二则,到卫斯理是学习政治学,不如在国内学自己喜欢的文学。
最后,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亲:不出国,去清华大学学文学,即便现在去不了,以后也希望能去看看。
11、虽然有孙令衔的阻挠,但是钱锺书并没有放弃,他是个性格执拗的人,坚持要和阿季见面说一说,就坦诚地写信约了阿季。这一次见面,钱锺书心中既忐忑又着急,看到阿季后立即张口声明:“我没有订婚!”阿季本来紧张得不行,听到这么直白的一句话就明白了,笑着回了一句:“我也没有男朋友。”一见倾心,再见钟情,刚好男未婚、女未嫁,在一起方不负大好年华。
12、大学的学业完成后,钱锺书劝阿季留校补习两个月,这样就可以继续考清华大学的研究院。这时的钱锺书希望两个人能先订婚,但是阿季却不想这么早结婚,而且她认为考清华的研究生不是两个月的事情,毕竟要把清华本科四年的文学课都补上,只能补完再考,所以没有答应钱锺书。
阿季要回苏州了,钱锺书十分不舍得。
13、毛头小子钱锺书在得知阿季父亲的评语“人是高明的”之后,觉得事不宜迟,立刻回家和自己父亲商量向杨家提亲的事情,连媒人都找好了。杨父突然接到钱氏父子的正式提亲,还以为是阿季自己和钱锺书商量好的呢,也就尊重女儿的选择了。两个自由恋爱的人,最后还是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规矩订婚了。
14、学业方面,钱锺书想报考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考试,因要求报考者有两年工作经验,于是便去应聘上海光华大学的外文系讲师之职。上海光华大学就是后来的华东师范大学,钱锺书入职当英语讲师的时候,其父钱老先生也在同一所学校任教,父子同校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阿季想去清华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部读研究生,因此终日苦读。钱锺书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督促阿季学习,作为前辈,他还指导她学习外文系的课程。
只是可惜的是,两个人刚刚订婚,就要分离了。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短暂的分离将是一个考验
清华研究生
15、1933年,阿季再次走进清华大学的校门,从借读生到研究生,阿季内心无比的高兴。
16、1935年,钱锺书在光华大学工作满两年,可以参加出国留学的考试了。因为是公费留学,机会难得,报考人数达将近300人,最后只有24人录取。在这24名幸运儿中,就有钱锺书。他是这一批留学生中唯一专攻英国文学的,考了87.95分,分数高出其他人一大截,还得到了主考官——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朱家骅的赏识。据说,有考生听说钱锺书要报考英国文学专业,就放弃了,可见钱锺书在文学界已经颇有才名。
自费英国留学
17、钱锺书要出国留学,舍不得离开阿季,自然就希望和阿季结婚,一起去英国留学。阿季曾经放弃过一次留学的机会,当这个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她却是犹豫的。这一次她可以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但一想到要离开家,她心有不舍。她的父母亲知道后,表示支持女儿去留学。
阿季在清华大学还有一年的学业,为了能够和钱锺书在一起,她决定念完这学期就办休学,自费留学。
18、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三个星期,于1935年9月到达英国。钱家的一位本家亲戚钱临照来接他们,见面就叫杨绛“婶婶”。杨绛一惊,害羞得不敢应。到伦敦之后,两个人没有急奔学校,而是在伦敦小住了一段时间。钱锺书带着杨绛走遍了这座世界闻名的城市。大英博物馆有六百万册的藏书,让两个爱读书之人印象最深。文物收藏馆也让他们惊奇,竟然陈列了那么多中国的宝物,两人不胜唏嘘。
19、牛津大学。
钱锺书将进入埃克赛特学院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则需要重新安排,她本意是进不需要住宿的女子学院读文学,谁知名额已经满了。若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因为学历史还有名额。杨绛不同意,决定自选几门文学课程旁听,她要自学西方文学。
20、初时,杨绛和钱锺书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起居还算宽敞,窗外就是一座幽静的花园。房子的主人姓金(Mr King),约定每天提供三餐和下午茶。英国人喜欢喝下午茶,有导师和同学邀请杨绛和钱锺书去喝下午茶,这在留学生中算是一种普通的往来,他们也就入乡随俗地一起喝茶。
21、食物不合口味,自然就没什么胃口,钱锺书本来就很瘦,这下子就更瘦了。杨绛看着衣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的爱人,很是心疼,想要换个能做饭的地方住。
搬家之后,杨绛就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了,一切都要自己来,她正式成为一名小主妇。对此,她做了一个统筹规划,每天出门回来或者晚上散步的时候,预订鲜奶、面包、水果、鸡蛋、香肠、肉和菜等日用食品,店主会在指定时间送到家里,并记好账,定期结算。杨绛从不拖欠,总是及时结账,赢得店老板的好评。
22、牛津大学沿袭书院式的导师制,每位导师都是一对一,最多是一对二,这样学生是不可能开小差的,只能努力用功。钱锺书入学的时候,校方指定的导师是布瑞特·史密斯,非常严厉,钱锺书跟着这位导师获益匪浅。
杨绛也开始上课了,她和钱锺书选的课不同,两个人各上各的课。但是他们不上课的时候,就一起去图书馆。旁听生没有作业,也不用考试,所以时间都是自己支配,自由得很,杨绛非常高兴,就把时间都用在看书上,几乎大多数时间她都在图书馆。
23、牛津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的图书是不允许外借的,只能在这里读。钱锺书和杨绛这两个“书虫”每次进去就不想出来,只想一直读下去。钱锺书还戏言两人是东方蠹虫,来图书馆是饱餐畅饮的,图书馆也被他称为“饱蠹楼”。
杨绛经常坐在图书馆的一个靠窗位置,上午看不完的书就留在桌上,下午继续来读。厚重的字典、辞典,轻薄的古典诗歌,有趣的戏剧文学,还有那些深奥的哲学巨作。
24、牛津大学一年有三个学期,每个学期为时8周,随后放假6周。因为放假的时间很多,杨绛和钱锺书两个人多数情况都是利用假期进行学习和阅读。
25、杨绛的心态平和,虽然不是正式入读牛津,但是她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旁听之余,她就按照文学史的脉络,一个个作家、一部部作品地细读。
杨绛是市图书馆的常客,因为博德利图书馆的藏书中,经典作品是18世纪以及之前的,而杨绛认为狄更斯、萨克雷之类的虽然是19世纪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也是必读的,于是就坐车到市图书馆去借阅。市图书馆的借阅期是两周,通常不到两周的时间她就看完了,再去换一批新的来。
26、法国文学她也是这样学的。莫里哀的戏剧,杨绛几乎全部读过,一般的文学大家,她就精选三四部读,卢梭、巴尔扎克、左拉和梅里美等,她都读过。还有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的名作,杨绛也读了很多。
27、杨绛读书,喜欢先读原著,在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才去看别人的评论。钱锺书了解杨绛,每每读到好书,觉得杨绛一定会喜欢的,就推荐给她看。两个人经常进行交流与分享,还比赛看谁读书更多、更快,约定年终结算。
年底结算的时候,杨绛把自己读的书统计了一下,不论大小册、不论中英文,加起来和钱锺书的书目相当。但是,钱锺书的书目中是没有算小册的和中文书的,谁胜谁负不必言说了。而且钱锺书读书很细,他的体会是一本书不能只读一遍,读第二遍的时候才能发现第一遍的疏漏,最精彩的句子有时候要读好几遍才发现。钱锺书不仅细读,还认真地做笔记。杨绛在他的感染下,加倍认真读书和用心感悟,也激发了很多创作灵感。她读了弥尔顿的两篇诗,心有所感,就写了一篇散文《阴》
28、杨绛是旁听生,很羡慕别人都有导师,于是钱锺书就充当她的导师,学着自己导师的样子教导杨绛,督促她学习,还给她批改作文。
29、在牛津的第一年,杨绛非常刻苦用功,虽然很想家,却也轻松快乐。学期末,钱锺书考试结束,两个人就决定出门游玩。他们与房东达蕾女士约好了,过完假期回来还是继续租住在这里,两个人轻装出行,行李都留在这里。
这是来牛津后的第一个假期,两个人开开心心地在伦敦疯玩,从东边的富人区到西边的贫民窟,从特拉法广场到旧书店。他们还去了动物园、植物园、圣詹姆斯公园和海德公园等地。
30、到巴黎后,杨绛见到了在清华时的同学盛澄华,盛同学在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从盛同学这里,他们了解到去巴黎大学攻读学位,要求有两年学历,而且也没有人查,于是便托盛同学帮他们在巴黎大学注册入学。
1936年秋,再次开学的时候,两个人虽然在牛津大学念书,却也是巴黎大学的学生了。重回牛津,开学后,钱锺书继续投入学习中,并且开始撰写学位论文。钱锺书就将论文题目定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这样论文涉及的范围就小了一些。
为了写这篇论文,钱锺书查阅了很多相关文献,埋头苦干,论文成稿后又几经修改,终于通过。论文装订成册后交给学校,收藏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
31、钱锺书在牛津,读遍了英国十七、十八世纪文学,把所有提到中国的部分都提出来,戏剧文学、官吏制度、国民性格、园林建筑等,不管是哪一方面都能看出英国作者对于中国的看法,其中也包括一些误解和偏见。由此,钱锺书在论文中全面展示了英国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在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中,英国对中国高度崇尚,涌起一股“中国热”。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已经没有了光环,贬损多于赞扬。
32、1937年春天,钱锺书早早地就去牛津妇产医院为杨绛订好房间,还预约了接生大夫。医院离他们家不远,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杨绛会定期去做检查。
女儿出生,在医院多住了些日子也是有好处的,杨绛和专业人士学会了给婴儿洗澡、穿衣和换尿布等。
33、在牛津的第二年,钱锺书完成了毕业论文,并且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拿到牛津大学文学学士的文凭,牛津之行圆满结束了。牛津大学是出名的宽进严出,钱锺书能够在两年内拿到学位,足见其学习能力之强。
两个人自上次假期的巴黎之行后,已经在巴黎大学注册入学了,如今钱锺书在牛津的学业已完成,他们准备前往巴黎,在那里,杨绛打算系统地学习法国文学。
法国留学自学文学
34、钱锺书原本想到巴黎大学读博士学位,但是在牛津拿到学位之后,他对拿学位的心淡了。与其为了得到学位,花那么多时间在一些没用的课程上,还不如把时间都放在读书进步上。虽然两人在巴黎大学办理入学,但是却很少去听课,而是按照自己定的课程计划在读书学习。
刚到法国的时候,杨绛的法文水平在钱锺书之上,两个人同时拜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钱锺书不认识的生字更多一些。一年之后,钱锺书就远远超过了杨绛。钱锺书不论做什么,都很专注,全力以赴。在法国期间,他读书多、快、细,那些书,有的是从巴黎大学借的,也有在旧书店里淘的。
35、杨绛和钱锺书因为放下了心中对学位的执念,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他们读英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中。
36、虽然人在国外,杨绛和钱锺书还是很关心国内的时事。列强欺辱,军阀混战,日本侵华,还有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和西安事变等,国内的大事留学生都知道,一方面从亲友来信得知,另一方面在报纸上也能读到。
钱锺书写了很多寄托游子悲伤和报国之心的作品,如《新岁感怀适闻故都寇氛》《巴黎归国》和《将归》等,每一篇佳作都将留学生的爱国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战乱中,母亲生病了,杨绛也难以承受这种伤痛,圆圆出生仅仅半年,她才刚体会到做母亲的艰辛,自己的母亲就走了。
37、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就没有给杨绛写过信。杨绛十分担心,也心疼父亲,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她只能用功读书,照顾好自己的小家。精致的法国菜失去了往日的美妙滋味,留学生们也无心去咖啡厅谈天说地。1937年7月,法郎贬值,物价不稳,巴黎的人心也骚动起来。
局势越来越差,若是在和平年代,杨绛和钱锺书也许可以继续在巴黎学习深造,但是偏偏,这世道乱了。
战乱时期回国
38、1938年,爱因斯坦、罗曼·罗兰、杜威和罗素等人都曾发起援华运动;1938年,南昌有新四军成立;1938年,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来华援助;1938年,南京大屠杀震惊了世界……1938年,杨绛和钱锺书决定回国。国难当头,前途渺茫,他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爱国之心无须赘言。
39、回家后
家里雇来女佣洗衣做饭,圆圆也大了一些,杨绛的事情就不多了,她在朋友的介绍下接受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为一位富商的女儿讲课。圆圆很听话,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跟着外公,从不无理吵闹。
生活步入正轨了,杨绛不免思念远方的爱人,而钱锺书一个人在西南教课,亲人都不在身边,也十分思念杨绛。
当校长
40、当校长
王季玉先生是振华女校的校长,杨绛少时在振华念书,多得季玉先生照顾。其实学校是季玉先生主动关闭的,季玉先生不愿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办学,于是和同事一起商议暂时关闭学校。
自从学校停办后,季玉先生一直没有放弃重办学校。
季玉先生就拉着她去见校董,告诉她要服从调度当校长,杨绛当即被这个消息给惊到了,一直说不行,但是因为之前已经答应来帮忙,怎么说都没法拒绝了。
杨绛从小受父亲影响,不爱做官,但是事已至此,也推不掉了。杨绛就回家和父亲商量,父亲想了想,对杨绛说:“此事做得。”一锤定音,27岁的杨绛走马上任,开始她的校长生涯。
学校什么都没有,空有一个名号。选校址、租房子、找老师、算工资,大事小情都要处理。季玉先生看到杨绛做得很好,就把学校的存折和印章交给她,让她放手去干。
41、学校的事情,她边学边干,竟也没出什么纰漏。
杨绛初当校长的时候,公公钱基博老先生很不以为然,曾说:“女人家谋什么事情?还是在家学学家务。”杨荫杭听了就说:“钱家倒是奢侈,我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锺书对于妻子的选择向来是支持的,听说她那边缺老师,还推荐了两个朋友过去。
42、1939年金秋,振华女校上海分校开始招生了,在上海租界避难的振华学生都纷纷来复学,还有很多新生来报名。教员中有几位是原来苏州振华女校的老师,还有几位新招的老师是杨绛父亲推荐的,钱锺书也帮忙推荐了两位英语教员,杨绛自己当校长之余也兼职教英语课。
43、随着学生的陆续入学,振华分校步入正轨。杨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经营上,教学管理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和制度。只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女儿圆圆。
杨绛常常自责没有照顾好圆圆。因空余时间太少,杨绛只能偶尔给孩子唱童谣,陪她玩玩。
逼”出来的校长做得很称职,可是作为圆圆的母亲,杨绛自认不够称职。更让杨绛忧心的是,被校长一职缠身,她已经很久没有时间读书写作了,不知道何时才能继续走她的文学之路。
44、杨绛把学校管理得有声有色,内心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文学梦。看着学校已经步入正轨,她决定继续走自己的路,于是向季玉先生提出辞职。季玉先生在山东收到了杨绛的辞职信
45、有了校长的经历,她了解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人生的体悟更深了。杨绛以这段经历为源,创作了短篇小说《事业》,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就是季玉先生。
支持
46、钱钟书到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它创始于1938年12月1日,设立七大系:国文、英文、数学、理化、史地、教育和公民训练。新校建成,学校规模、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生素质和设施设备等都不如西南联大,学术氛围根本不能和西南联大相提并论。
在西南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优中择优。学生的素质好,老师讲的课自然也要更好,钱锺书讲各种高深的外国文学,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接受得快,领会起来毫不费力。蓝田的学生的基础不如西南联大的学生,接受能力也没有那么强,钱锺书讲课也要因材施教,调整课程。教学相长,有时候是好学生成就好老师。
这里与钱锺书志趣相投的同好不多,学校所在地又很偏僻,整个镇也没有多大,没什么地方可以游览。课业之余,钱锺书就是陪着他父亲,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宿舍读书写作。
钱锺书开始动笔写《谈艺录》,这是钱锺书的代表作之一。在序中,钱锺书开门见山地表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意思是说学术是无国界的,不单独提倡中学或者西学,而应该立足全世界,打破地域的局限,成一家之学。这句话被无数名人大家推崇,视为经典。
钱锺书每晚写一章,过几天就把前几章修改一下。他还写了一些散文,《窗》《吃饭》《论快乐》《读伊索寓言》和《谈教训》都是在创作《谈艺录》之余写的。
47、两年之后,钱锺书从蓝田回来了,是赶着学校放假的时候辞职回来的
钱锺书回到上海之后,日盼夜盼也没有盼来西南联大的聘书,只好作罢。因为没有工作,杨绛的父亲把他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工作让给了他,按钟点授课。一段时间后,因为课讲得好,校方聘请他做正式教授。自此,钱锺书在上海安定下来,一直到抗战结束。能够夫妻团聚,一家聚首,钱锺书非常高兴。
当小学老师
48、杨绛接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一般的老师都不喜欢给一年级的小孩子讲课,因为刚刚上学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没规没矩,课堂上总是有各种问题。杨绛却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她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一旦有调皮捣蛋的,立刻点名喝止,孩子们就听话了。而一般的老师都是称呼学生“小朋友”“小同学”,太笼统模糊了,孩子们也不怕。
上班的路程很远,杨绛要从辣斐德路乘车到法租界,步行穿过法租界后再乘一辆车,下车后才能到学校。。。后来,上班车上遇到日本人。日本人转身下车了。杨绛心有余悸,此后就走路去上班,再后来,为了安全就辞职待在家了。
创造话剧
49、创造话剧
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之下,上海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越来越丰富,人们喜欢看话剧。话剧有着独特的力量、鲜活的故事,无形中将民众唤醒。人们在话剧中了解局势国情,看到未来和希望。话剧启迪人心,给人民以勇气和力量。
戏剧界中,杨绛夫妇的好友李健吾、陈麟瑞都是个中高手,他们与文艺圈、戏剧界的名人黄佐临夫妇和柯灵等人主持了苦干剧团和上海职业剧团。也是通过李、陈二人的介绍,杨绛与他们认识。上海职业剧团开张后,一直缺少好剧本。当时,写剧本的人也并不多。
对于写剧本这件事起了念头,于是试着写了一本。写出剧本后,她把初稿拿给陈麟瑞看。陈麟瑞仔细看过之后,发现杨绛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故事也很有可塑性,只是在一些场景掌控技巧上面,还是需要调整一下。“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意见,杨绛信心倍增,再次提笔。经过调整,故事分成了四部分,也就是四幕剧,整体结构也更为紧凑,单是文字稿就已经引人入胜了。剧本完成了,杨绛将之取名为《称心如意》。杨绛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就这样诞生了。
杨绛再次将剧本拿给陈麟瑞和李健吾看,两人都连声称赞,剧场那边立刻安排演出。1943年春天,《称心如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由黄佐临任导演,李健吾亲自扮演徐朗斋的角色。杨绛的第一部话剧亮相,获得了满堂彩。
《称心如意》成功上演,杨绛一举成名。
50、《称心如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之后,杨绛又创作了经典喜剧《弄假成真》。剧中,杨绛的语言驾驭能力渐入臻境。
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喜剧是将那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杨绛创作的几部作品连获殊荣,让她在剧坛大显身手,杨绛的名字也被时人津津乐道。惊才绝绝的她却安之若素,就在人人都称呼钱锺书为“杨绛的丈夫钱锺书”的时候,杨绛选择夫唱妇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钱锺书的绝世佳作《围城》,世人也改口称呼杨绛为“钱锺书的夫人杨绛”。
支持钱锺书写《围城》
51、钱锺书对杨绛说起,他想要写一本长篇小说,这本书就是日后的《围城》,但是在当初还只是一个念头而已。杨绛听了之后,非常支持。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写作,钱锺书减少了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授课时间,这样的结果就是收入少了。恰逢佣人要回乡了,为了节约开支,杨绛开始亲力亲为地打理家中事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里。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服等事情,杨绛一直都不太会,这一次却是甘之如饴地学着做。
52、1944年,钱锺书开始动笔写《围城》,历时两年,终于完成。钱锺书在序中写道:“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围城》中的很多场景,钱锺书都是以他们在婚姻中经历过的场景为蓝本的。
53、战事愈演愈烈,这一年,中国抗日军民进行了全面反攻,日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四面楚歌。
家里的人全都被吓坏了,杨绛查看了一下自己的屋子,东西都被翻得乱七八糟,少了通讯录和宣传海报,还有一封剧团演员给她写的感谢信。杨绛心中庆幸,幸亏她先把《谈艺录》收起来了,否则一定会被日本人给毁了。那可是钱锺书的心血,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54、抗战胜利后,钱锺书辞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职务,到国立中央图书馆工作。这里文豪汇聚,钱锺书出任英文总纂兼任《书林季刊》的主编,担任中文总纂的是郑振铎。馆长徐洪宝非常欣赏钱锺书 。
从1946年6月,杂志创刊发行,直至1948年8月杂志停刊,钱锺书发表了很多篇英文书评,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1946年夏天,暨南大学迁回上海,钱锺书应邀担任外文系教授,教“文学批评”和“欧美名著选读”,每周两三堂课,有学校专车接送。
出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
55、杨绛看到钱锺书工作一帆风顺,收入也增加了,非常高兴。她也无须再做“灶下婢”了。1946年,她应邀出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教授“英国小说”“散文”等课程。
抗战胜利之初,上海的《观察》杂志就一直向杨绛约稿,杨绛曾翻译了一段哥尔德斯密斯的散文《世界公民》,并以《随铁大少回家》为题刊登在《观察》杂志上,得到了很多人赞赏。
杨绛写了很多散文,多数是应各大出版社、杂志社所邀,她自己谦虚地说:“随意即兴所写,自知没甚出色,多数没有留存。”
56、杨绛与钱锺书有很多机会离开祖国,去寻找更为奢华、舒适的生活,甚至可以有更为适合做学问的环境,但是他们都拒绝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杨绛和钱锺书抛来橄榄枝,朱家骅以联合国教育文化会议首席代表的身份邀请他们去联合国任职。世界知名学府牛津大学的汉学家斯伯丁来信,邀请他们去英国执教,来自牛津大学的邀约不只这一次。
钱锺书给牛津同窗好友的信上曾写道:“Still,one's lot is with one's own people.”翻译过来就是“人的遭遇,终究是和祖国人民结连在一起的。”这是钱锺书的真实想法。
接受清华大学的约聘
57、杨绛和钱锺书收到了清华大学的约聘书。拿着这份聘书,最为感触的是钱锺书,他与清华的渊源颇深,在清华读书,在清华认识杨绛,在清华执教。
彼时的杨绛,是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教授。听从清华大学的召唤,两个人辞去现职,一起北上清华。
彼时,钱锺书已在清华教了一年的书。一天,乔冠华突然来访,提出请他加入《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于是,钱锺书在1950年8月的时候,被借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工作,翻译《毛泽东选集》。
58、杨绛的英文水平极高,教课却不贪快只求认真,所以学生们都学得很扎实,她也很受学生喜爱。
杨绛在清华大学兼职教课,虽然只是“散工”,算不上正职,但是却可以免去很多公事和会议。所以后来当清华改革制度,请她做专职教授的时候,她也只愿意当一名兼职的“散工”。如此,她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喜欢读书,偶然读到一本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小说《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很是喜欢,于是就把全书翻译出来。后来这部小说译文以《小癞子》为名出版了。
59、1950年4月,杨绛翻译的《小癞子》正式出版发行,后来重印多次。《小癞子》在文学史上被各国一致推崇为“流浪汉小说”中的开山之作,而翻译这部作品,是杨绛翻译生涯的一个开端。从那时起的近30年的时间中,杨绛翻译了无数佳作,惠泽后世。
教女儿
60、教女儿
圆圆的小学课程,因为常常生病的原因,大半都是在家里跟母亲学的。
圆圆当时已经11岁了,读过《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钱老夫子一时之间大为惊喜,惊呼:“吾家读书种子,惟健汝一人耳!”
特殊时期的“灾祸”与批斗
61、无妄之灾
思想改造运动与“三反”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华园不见书声琅琅,批判狂潮汹涌而至。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动员阶段、讨论阶段、声讨阶段,这些杨绛都亲身经历过。
有一个杨绛觉得根本没见过的女同学走上台前,声嘶力竭地控诉杨绛:“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情势急转直下,几千名师生一起将眼光落在杨绛身上。于是“杨季康先生上课的内容”被添油加醋,摊在众人眼前。她那位亲戚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杨绛只好眼观鼻、鼻观心,当听不到。
回家之后,钱锺书和钱瑗都不在,杨绛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事情,心想:“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转念又想:“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于是释然,想着自己也没有什么大志向,算了,只是难免还有些愤愤不平,真是遭了无妄之灾。
杨绛在《我们仨》中曾经写下过关于“三反”运动的只言片语:‘三反’是旧知识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运动,对我们是‘触及灵魂的’。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
杨绛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人对她不理不睬,但也有人始终如一。
62、在那一场思想大会之后,《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点名杨绛先生是上课专门讲谈恋爱的。杨绛知道后,不以为然,自己的名气不大,就是点名了也没几个人认识她。
63、2月12日,高崇熙自杀了,他服下了氰酸。高太太发现的时候,人已经变色了。消息是13日传到杨绛和钱锺书夫妇这里的,他们是高崇熙生前最后接待的客人。想到那一天会面的情景,夫妻俩非常后悔没有多和高大哥聊一聊,也许劝一劝,他就不会想不开了。
事情发生之后,一时之间被传得沸沸扬扬,原来高崇熙被诬蔑偷拿了公家的白金坩埚,他是一死以证清白。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64、1953年初,杨绛和钱锺书服从组织上的调度,被安排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工作,职务从教授调整为研究员。
65、杨绛十分用心地翻译《吉尔·布拉斯》,47万字的巨作全部译完之后,又让钱锺书帮忙校对了一遍。钱锺书对待学问认真到了极致,他拿着铅笔在译稿上打叉,问他打叉的缘由,他也不说有什么错误,就只说这里看不懂。多年夫妻,杨绛明白他的意思,打叉就是指这处翻译得不好,于是把所有打叉的地方重新翻译了,钱锺书再读的时候就点头了。
《吉尔·布拉斯》译本一经面世就得到了一致好评,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出版社立刻找杨绛协商再版事宜,而杨绛却偏偏觉得很多地方还想再修改一下,出版方没有办法,只有同意修改后再印。直到1959年9月,《吉尔·布拉斯》的译本才得以再次面世。
66、1956年,文学所召开学术讨论会,杨绛和钱锺书都在参会人员之列。会上,大家对何其芳的《论阿Q》展开了讨论。
钱锺书夫妇也赞同何其芳的观点,并且在会上发言说明。钱锺书认为,阿Q精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都写过,比如《儒林外史》《女店东》《夸大的兵》等,钱锺书还一一列举其中人物,以佐证自己的观点。杨绛也在会上说,身处不同阶级的人物,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比如个性粗暴的人,哪个阶级都有;个性善良的人,也不是只有一个阶级有。
在学术上,人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才能群策群力。杨绛夫妻只是单纯地就《论阿Q》这一文章发表言论,没有想过反对谁或者是针对谁,却没想到这番言论会被人断章取义,为日后被批判留下了隐患。
67、1957年,党号召知识分子和学生给国家提意见,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在当时有一个很特别的说法叫作“鸣放”,不少人都“鸣放”了,但是杨绛和钱锺书对此保持沉默,即便先后有多人来动员他们“鸣放”,他们也没有动摇。不管外边如何波涛汹涌,夫妻俩就是关起门来过日子,饭少出去吃,话也几乎不讲,谨小慎微。
68、杨绛的学术论文是在“反右”这一年发表的,而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是在第二年出版的,两人凑成了“双反”。
文学所开批判大会的时候,杨绛和钱锺书低头端坐,不言不辩,只是用沉默来应对。
69、劫难
1959年,杨绛写了《论萨克雷〈名利场〉》,萨克雷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成名作即为广为人知的《名利场》。这篇《论萨克雷〈名利场〉》,后来在《文学遗产》期刊上发表。有人问过杨绛,被当“白旗”拔了之后,怎么还要写文章。杨绛回答:“别人不了解,写文章也会上瘾的,有话要说就想写,因为手痒。”
于是在文章发表之后,杨绛又被人扣上了鼓吹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帽子。
自学西班牙语后翻译《堂吉诃德》
70、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学了两年后,1961年,杨绛正式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她选择最具权威的西班牙皇家学院出版的版本。到1966年的时候,翻译工作完成约四分之三,随后因为“文革”,整部作品直到1976年才全部完成。
1966年,三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第三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风暴席卷了中华大地。
8月9日,杨绛被“敢”字当头的群众揪出来了。紧随其后,钱锺书也被揪出来了。同一时期被揪出来的还有李健吾、罗念生、卞之琳、邹荻帆等人,他们一起被关在一间空落落的办公室里。
所里召开全员大会,所有被揪出来的人都站在台前,群众激情澎湃地控诉着他们的“罪行”,然后又热烈地讨论下一步如何“革命”。
杨绛等人的待遇也在会上定下来了:没有工资,存款冻结,每个月给很少生活费;每天上班时候要在身上挂一个牌子,写上自己的名字、身份和所犯罪行;组成劳动队,每天在监管下劳作。除去这些,还有一些小规定,如不准撑洋伞、不准穿皮鞋、不准吃肉、不准喝牛奶等。
71、每人头上都被戴上一顶高帽,高帽用报纸糊成,上面写着“国民党特务”“反动学术权威”“黑帮”等。杨绛也被押着上台示众,她和钱锺书的帽子上写的字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杨绛和钱锺书有时候单独被批斗,有时候一起被批斗。
继续被批斗
72、杨绛负责扫厕所,而钱锺书就负责扫院子,每天的工作除了劳动就是写检查,文学所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停了。
每天到单位之后,杨绛首先给厕所通风换气,这里不再是需要捂着鼻子进来、急急忙忙走的地方。所有如厕的人都很吃惊,吃惊之余,也都对杨绛心生敬佩之情。
别人都觉得打扫厕所是个苦差事,但是杨绛却能苦中作乐。首先就是满足自己的乐趣,她每天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可以把这里当成书房,干完活儿就躲在里边看书。第二,这里毕竟是厕所,那些红卫兵、革命群众没事不来转悠。第三,在厕所,处理纸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个年代,各种文件、信件都不好处理,烧的时候冒烟立刻可能有人冲进来,撕掉扔垃圾堆里边也有人扒出来。杨绛一直是一个乐观的人,扫厕所也能找出这么多好处。
73、杨绛把家中很多文件、家信都找出来,一一销毁。因为不知道哪张纸上,就可能写着一个被批斗的理由。
74、钱锺书是《毛泽东选集》外文编委会的一员,但是大字报上竟然说他书桌上没有摆放《毛泽东选集》,还说钱锺书自己不同意摆放,原因是他觉得“会弄脏桌子”。看到大字报的内容,钱锺书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而且这个罪名往深了说,太大了。
杨绛写了一张小字报,连夜去贴到大字报的旁边,为钱锺书申辩,希望大家能够查明真相,还他清白。小字报贴出后的第二天,群众沸腾起来,杨绛被揪到千人大会的台前,质问她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问:“给钱锺书通风报信的是谁?”杨绛回答:“是我。”又有一个人问:“打着手电贴小字报的是谁?”杨绛争辩道:“我是提供线索,让同志们据实调查。”台下的人斥责道:“谁是你的同志?”看到杨绛没有低头认罪,人们于是变本加厉。杨绛没有被气焰嚣张的人压下去:“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她边喊边跺脚,丝毫不让。
75、群众把杨绛推到外面去游街。她狼狈不堪地走到街上,发丝凌乱、脸色苍白,脖子上套着一块发霉的木板,一手拿着一面铜锣,一手拿着一根棒槌,边走边把铜锣敲得震天响。走几步就高喊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论她多么狼狈,我想那一幕在钱锺书眼中必然是最美的样子。
钱锺书的事情,后来有红卫兵去调查了,那张大字报上所写的内容确实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问题查清楚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76、有天傍晚,天马上要黑了,“牛鬼蛇神”又被勒令站在大院中挨批,有人用皮带抽打着他们。杨绛满头的秀发被扯得狼狈不堪,一个恶毒的女人把她的头发剪掉了一截。钱锺书的后背满是鼻涕、唾沫,浸透了薄薄的夏衫。批斗了一会儿,他们被推着围成一圈,脱掉鞋袜,弯着腰绕圈走,一个扶着一个,如果停步或者直起身子,立刻有鞭子奉上。就在这种野蛮而残暴的虐待下,他们不知道走了多少圈,柔嫩的脚底已经不成样子。直到人群散去,才终于可以回家了。
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下,能够坚持的都是强者。毕竟在生活中,放弃是很容易的,活着才是最难的。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杨绛被押着干活儿,扫地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活计,但是押着她的那个姑娘拿着一条杨柳树枝做成的鞭子,时不时地抽她。杨绛背上被抽得生疼,就回头说:“你爸爸和我们是一样的。”那个姑娘瞪着眼睛说:“他和你们才不一样呢!”又一鞭子打了过来。原来她爸爸是个识时务的人,靠上了有权势的人,确实和杨绛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77、有一天,钱锺书沮丧地回家了,头发给人剃了两道,画出个“十”字,怪模怪样的。杨绛赶紧帮他改发型,为了抹掉那个十字,几乎成了和尚头。
78、“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写下了这两句话。
79、杨绛的女婿王德一也被诬为“五一六反革命分子”,起因是有人要他捏造名单陷害他人。王德一对杨绛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去害人,我也不会撒谎。”王德一被抓起来了,每天被批斗三次,最后含冤自尽。
80、杨绛曾经问钱锺书:“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想了一下说:“没有书。”读书这一点上,两个人一直是一样的,没有书怎么好过日子呢?一定要有书。杨绛又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锺书坚定地回答:“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子。”杨绛笑了,钱锺书还是那个钱锺书,向来有所决断,更是从不言悔。
81、1978年,钱锺书的又一部巨作《管锥编》问世,全书130万字,从60年代开始写作,期间经历“文革”,终于出版发行。这本书是钱锺书用文言文的形式写的读书笔记,包罗万象。“管锥”二字,语出《庄子·秋水》,以此为名,表意“以管窥天,以锥刺地”,从管子里边看天,用锥子去量土地深浅。眼界决定了人的境界。
82、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杨绛,50岁了还在学习西班牙语,学成之后翻译长篇巨作,还获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嘉奖,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
83、1982年,杨绛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了,以《倒影集》为名。
《倒影集》出版前,杨绛曾对读者说:“我希望这几个小故事,能在您繁忙之余,供您片刻的消遣,让您养养心、歇歇力,再抖擞精神投入工作。这就是我最卑微的愿望。假如您看完后,觉得还有点意思,时间消耗得不算无谓,那就是我更高的愿望。”
出国访问交流
84、1979年,杨绛和钱锺书一起出发前往法国。钱锺书在法国转机飞到美国,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的第一个访美代表团的代表之一,钱锺书到美国多所大学进行了演讲和学术交流。杨绛作为访法代表团的一员,在巴黎做了一个月的学术访问,考察了法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加强了中国和法国之间的学术交流。
85、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出访西班牙和英国,杨绛也在出访人员中。这一趟西班牙之行,杨绛自觉收获颇丰。她在这趟访问中,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解决自己在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86、钱瑗原是北师大俄语系的老师,1966年开始改学英语,后来转到英语系教英语。为了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她想到父母曾经留学过的英国去,于是申请参加公派留学。那时候留学英国很不容易,要通过由英国文化委员会举办的公开考试,而留学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严格。钱瑗准备的时间不多,但还是全力以赴,没想到一次就通过了。
留学归来,钱瑗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学校里,钱瑗是博士生导师,除了要代研究生的课之外,还要给本科生上课。家住城里,每天上下班往来十分不便,因为北京的车越来越多了,早晚高峰期总是要堵车,钱瑗为了不迟到就每天早走、晚退。有一次,钱瑗因为夜间工作太晚,早上睡过头了,于是急匆匆地往学校赶,到了学校才发现两只脚上的鞋子竟然是两个颜色,分明就不是一双鞋。
87、书的热销没有触动杨绛平和的内心,只是读者的来信让她感到非常高兴。她谦虚地说:“我没有写什么大文章,只是把自己个人的思念之情记录了下来,不为教育谁用。书在外面受到人们欢迎的情况,我也实在承担不起。”
杨绛一如既往地闭门谢客,她开始整理钱锺书留下的珍贵手稿。
88、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的时候养成的,图书馆的图书不准外借,也不能在上面乱写,只能自己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记下来,这么多年过去后,笔记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杨绛把这些手稿分为三类:外文笔记、中文笔记、日札。
外文笔记包括了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和拉丁文,杨绛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德国汉学家、翻译家莫芝宜佳也来帮忙整理。
89、2001年,杨绛将她与钱锺书该年上半年所得的72万元稿费和之后出版作品获得的报酬都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为那些寒门子弟可以好好读书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杨绛说,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就是她对所有获得“好读书”奖学金学子的希望。“自强不息”是告诉人要从自身做起,自强就是努力地学习知识、学习生存本领,珍惜时光,积极进取;而“厚德载物”是告诉学子们,承载万物,要积累道德。
90、很多婚姻的失败都是从吵架开始,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争夺主控权。试想一下,如果杨绛当年拒绝在钱家“从旧俗、行旧礼”,会怎样?如果钱锺书拒绝在杨家举行西式婚礼,又会怎样?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按照另一个人的喜好而塑造的,不管爱的是谁,那都是一个和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家庭习惯,不同的教育背景。成熟的爱,就是坦然接受那些缺憾、不同,懂得如何去爱,看到彼此的好。
91、“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有趣的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