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深入解密 K 均值聚类:从理论基础到 Python 实践

1. 引言

在机器学习领域,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技术,用于将数据集分组成若干个类别,使得同组数据之间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这种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客户细分、图像压缩和市场分析等。聚类的目标是使得同类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最大化,而不同类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最小化。

K 均值聚类 (K-Means Clustering) 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迭代优化算法,通过选择若干个质心 (centroid) 来对数据进行分组,使得每个数据点所属的聚类内距离质心的距离之和最小化。由于其算法的简单性和高效性,K 均值在数据分析中被广泛使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 K 均值聚类应用于客户细分,以帮助企业识别具有相似购买行为的客户群体,或者用于图像压缩,通过将图像像素点聚类来减少颜色的数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K 均值聚类的数学原理、算法实现步骤,并提供 Python 代码示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其实际应用。

2. 什么是 K 均值聚类?

K 均值聚类是一种基于质心的聚类算法,它通过反复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分配到 K 个聚类中。每个质心代表一个聚类的中心位置,算法会不断调整质心的位置,直到满足一定的收敛条件。K 均值聚类的目标是最小化每个聚类内部所有点到其质心的距离之和。

具体来说,K 均值聚类的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1. 随机选择 K 个初始质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离它最近的质心所在的聚类。

  3. 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质心,即对聚类中的所有数据点取平均值。

  4. 重复步骤 2 和 3,直到质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K 均值聚类的最终结果是 K 个聚类,每个聚类由一个质心及其所有属于该聚类的数据点组成。其目标是使得每个聚类内的数据点与质心之间的总距离最小。

3. K 均值聚类的数学原理

K 均值聚类的目标是最小化每个数据点到所属质心的距离的平方和 (Sum of Squared Errors, SSE):

其中,

  • :聚类的数量。

  • :第 i 个聚类。

  • :第 i 个聚类的质心。

  • :属于聚类 的数据点。

这个优化问题的目标是通过不断调整每个聚类的质心来最小化 SSE。该过程通过交替进行两步:分配 (Assignment) 和更新 (Update),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4. 算法实现步骤详解

K 均值聚类算法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 1:选择 K 值

K 值是指要将数据分成的聚类数。选择合适的 K 值是 K 均值聚类算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不合适的 K 值会影响聚类的效果。通常可以通过 "肘部法则 (Elbow Method)" 来确定合适的 K 值。

步骤 2:初始化质心

可以随机选择 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质心,或者使用一些启发式的方法,如 K-Means++,以更好地初始化质心,减少随机性对聚类效果的影响。

步骤 3:分配数据点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离它最近的质心所在的聚类中。通常使用欧几里得距离来计算数据点与质心之间的距离。

步骤 4:更新质心

对于每一个聚类,重新计算其质心的位置。具体来说,将聚类中的所有数据点的坐标进行平均,得到新的质心位置。

步骤 5:收敛判断

判断质心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质心位置不再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算法停止。此时的聚类结果即为最终的聚类划分。

5. Python 代码实现

下面我们用 Python 及其常用库 NumPy 和 Matplotlib 实现 K 均值聚类算法: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 生成模拟数据集
np.random.seed(42)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cluster_std=0.6, random_state=0)
​
# 可视化数据集
plt.scatter(X[:, 0], X[:, 1], s=50)
plt.xlabel('Feature 1')
plt.ylabel('Feature 2')
plt.title('Generated Data')
plt.show()
​
# 定义K均值聚类算法
class KMeans:
    def __init__(self, k=3, max_iters=100, tol=1e-4):
        self.k = k
        self.max_iters = max_iters
        self.tol = tol
​
    def fit(self, X):
        self.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range(X.shape[0]), self.k, replace=False)]
        
        for _ in range(self.max_iters):
            #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质心
            self.clusters = self._assign_clusters(X)
            
            # 重新计算质心
            new_centroids = self._compute_centroids(X)
            
            # 检查质心是否收敛
            if np.all(np.linalg.norm(self.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axis=1) < self.tol):
                break
            
            self.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
    def _assign_clusters(self, X):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self.centroids, axis=2)
        return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def _compute_centroids(self, X):
        return np.array([X[self.clusters == 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self.k)])
​
    def predict(self, X):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self.centroids, axis=2)
        return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 训练模型
kmeans = KMeans(k=4)
kmeans.fit(X)
​
# 预测聚类结果
y_pred = kmeans.predict(X)
​
# 可视化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y_pred, cmap='viridis', s=50)
plt.scatter(kmeans.centroids[:, 0], kmeans.centroids[:, 1], s=200, c='red', marker='X')
plt.xlabel('Feature 1')
plt.ylabel('Feature 2')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Results')
plt.show()

6. 选择 K 值:肘部法则

选择合适的 K 值是 K 均值聚类的重要步骤。肘部法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计算不同 K 值下 SSE 的变化趋势来选择合适的 K。随着 K 的增加,SSE 会减少,但当减少的速度显著减小时,最佳 K 值即为 "肘部点"。

以下是使用肘部法则的代码示例:

sse = []
for k in range(1, 10):
    kmeans = KMeans(k=k)
    kmeans.fit(X)
    sse.append(sum(np.min(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kmeans.centroids, axis=2), axis=1) ** 2))
​
# 可视化肘部法则
plt.plot(range(1, 10), sse, marker='o')
plt.xlabel('Number of Clusters (K)')
plt.ylabel('SSE')
plt.title('Elbow Method for Optimal K')
plt.show()

7. K 均值聚类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单易懂:K 均值聚类算法简单直观,易于实现。

  • 高效性:对于较大规模的数据,K 均值算法计算效率较高。

缺点:
  • 对初始值敏感:算法对初始质心位置敏感,可能陷入局部最优。K-Means++ 是一种改进方法,可以更好地选择初始质心。

  • 需指定 K 值:K 值需要事先给定,这对于不熟悉数据结构的用户来说是个挑战。

  • 易受异常值影响:异常值对质心计算有较大影响,可能使结果偏离。

8. K-Means++ 的改进

为了减少对初始质心选择的敏感性,K-Means++ 提供了一种改进策略,确保初始质心尽可能分散,减少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Scikit-Learn 库实现的 KMeans 就采用了 K-Means++ 作为默认的初始质心选择方法。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 使用KMeans++初始化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init='k-means++', max_iter=300, n_init=10, random_state=0)
y_kmeans = kmeans.fit_predict(X)
​
# 可视化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y_kmeans, cmap='viridis', s=50)
plt.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1], s=200, c='red', marker='X')
plt.xlabel('Feature 1')
plt.ylabel('Feature 2')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Results')
plt.show()

9. 实际应用

K 均值聚类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

  • 客户细分:根据购买行为或浏览习惯将客户进行分类,方便精准营销。

  • 图像压缩:通过对图像的像素进行聚类,将相似颜色的像素归为同一类,从而减少颜色种类,达到压缩图像的目的。

  • 市场分析:K 均值可以用于找出不同市场中的相似产品。

10. 总结

K 均值聚类是一种强大且简单的聚类算法,适合处理结构化的数值数据。它在很多应用场景下表现良好,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初始值敏感和易受异常值影响。在实际应用中,结合肘部法则和 K-Means++ 等改进方法,可以提高聚类效果。

希望本文让你对 K 均值聚类的原理和实现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利用代码在自己的项目中进行聚类分析。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http://www.kler.cn/a/379743.html

相关文章:

  • 年度技术突破奖|中兴微电子引领汽车芯片新变革
  • Android 网络层相关介绍
  • OA项目登录
  • C语言期末回忆
  • 从预训练的BERT中提取Embedding
  • 计算机网络之---数据传输与比特流
  • 72页PPT高效协同:SOP运营变革规划核心框架
  • VMware虚拟机Debian扩展磁盘
  • IO 多路复用技术:原理、类型及 Go 实现
  • 助力风力发电风机设备智能化巡检,基于YOLOv8全系列【n/s/m/l/x】参数模型开发构建无人机巡检场景下风机叶片缺陷问题智能化检测预警模型
  • 初级社会工作者试题
  • 代码随想录第十七天
  • [双指针] 盛最多水的容器, 有效三角形的个数, 和为s的两个数
  • uniapp 如何修改 返回按钮(左上角+物理按钮+侧滑)触发的返回事件
  • 【Docker系列】指定系统平台拉取 openjdk:8 镜像
  • 结构体对齐,位段
  • 支持 Mermaid 语言预览,用通义灵码画流程图
  • centos7 kafka高可用集群安装及测试
  • 【Git】SSH密钥
  • json和pb的比较
  • 第八篇: 通过使用Google BigQuery进行数据批量和自动化处理
  • 【MATLAB源码-第204期】基于matlab的语音降噪算法对比仿真,谱减法、维纳滤波法、自适应滤波法;参数可调。
  • unity游戏开发之--人物打怪爆材料--拾进背包的实现思路
  • 如何实现PHP安全过滤
  • AI赋能财务管理,AI技术助力企业自动化处理财务数据
  • .NET 开发人员实用NuGet 包,加快开发速度